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光神星

小行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光神星
Remove ads

光神星(66 Maja;/ˈmə/[21]是一顆來自小行星帶中心區域的碳質背景小行星,直徑約71公里。1861年4月9日,美國天文學家賀拉斯·塔特爾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哈佛大學天文台發現了它[22]。這顆小行星以希臘神話中的邁亞(Maia)命名[2]

快速預覽 發現 [1], 發現者 ...
Remove ads

軌道與分類

光神星是一顆來自主帶背景星群的非小行星族小行星[4]。它位於中央小行星帶繞太陽運行,軌道距離為2.2至3.1天文單位(AU),每4年4個月(1,571天;半長軸為2.65AU)公轉一周。其軌道偏心率為0.17,相對於黃道軌道傾角為3°[1]。該天體的觀測弧始於哈佛天文台,在正式發現該天體後的第二天夜晚[22]

物理特性

托倫分類法中,光神星屬於一顆碳質C-型小行星[1],而在SMASS分類法中,它屬於碳質小行星的「含水」亞型(Ch)[1]

自轉周期和自轉軸

自1988年以來,人們通過光度觀測獲得了幾份光神星的旋轉光變曲線[8][9][10][12][13]。法國業餘天文學家莫里斯·奧德熱昂(Maurice Audejean)和熱羅姆·卡隆(Jérôme Caron)在2011年2月對最佳光變曲線進行了分析,得出其自轉周期為9.73509小時,亮度幅度為0.25星等U=3[3][10]

2016年,基於多個光度資料庫來源推導出了一份模型化的光變曲線,得出的恆星自轉周期為9.73570小時,兩個自轉軸黃道坐標分別為(49.0°, −70.0°)和(225.0°, −68.0°)[11]

直徑和反照率

根據紅外天文衛星IRAS、日本AKARI衛星以及美國宇航局廣域紅外巡天探測器NEOWISE任務)的測量結果,光神星的直徑在62.87至82.28公里之間,其表面反照率在0.03至0.0759之間[6][18][17][16][15][14]

小行星光變曲線協作連結(Collaborative Asteroid Lightcurve Link)採用了IRAS得到的結果,即反照率為0.0618,基於絕對星等為9.36,直徑為71.82公里[3][16]

命名

這顆小行星哈佛大學前校長J.昆西英語Josiah Quincy III希臘神話中的昴星團七姐妹之一的邁亞(Maia)的名字命名。邁亞是赫爾墨斯(墨丘利)的母親,阿特拉斯普勒俄涅的女兒。官方的命名引文出現在保羅·赫爾蓋特英語Paul Herget1955年撰寫的《小行星的名稱英語The Names of the Minor Planets》(H 10)中。[2]

小行星1302331051也以神話中的昴星團七姐妹命名。1861年,發現這些小行星的天文台台長喬治·菲利普斯·邦德曾提出了一個小小的擔憂,因為這些名字已經用於金牛座昴星團中一些最明亮的恆星:邁亞厄勒克特拉阿斯忒羅普以及梅洛普[2]

太空飛行器訪問

目前,尚無任何太空飛行器造訪過光神星。截至1988年,卡西尼-惠更斯號太空飛行器的任務規劃中曾包括在1997年3月離開內太陽系時飛越光神星。然而由於發啥計劃的延誤,卡西尼-惠更斯號的發射時間從1996年4月推遲到1997年10月,因而沒有機會靠近光神星。卡西尼-惠更斯號於2000年1月23日飛掠了小行星2685[23]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