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尖角龍屬
角龙科的一属恐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尖角龍屬(屬名:Centrosaurus,發音:/ˌsɛntroʊˈsɔːrəs/ SEN-troh-SOR-əs)是植食性角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晚白堊世的加拿大,化石在恐龍公園層發現,地質年齡可追溯到7650至7550萬年前。[1]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首批尖角龍遺骸由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Lawrence Lambe)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紅鹿河流域地層中發現。屬名意為「尖刺蜥蜴」,取自希臘語kentron/κέντρον(尖刺)及sauros/σαῦρος(蜥蜴),指沿頸盾邊緣排列的小角而非鼻角(命名時鼻角尚未發現)。[2]其屬名易與釘狀龍混淆,兩者來自相同的希臘文字源,但尖角龍字首改為「C」以避免混淆。
後來在同樣位於阿爾伯塔省的恐龍省立公園發現大量尖角龍屍骨層,其中一些延伸數百米,含有數千具年齡及完整程度不同的個體。科學家推測,如果這些恐龍是在渡過泛洪河流時死亡,那麼化石密度及數量為何如此之高就能得到解釋。[3]阿爾伯塔省希爾達附近發現數千具尖角龍化石,據信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恐龍屍骨層,現被命名為希爾達大屍骨層。[4]
由於尖角龍物種甚至個體標本間的差異,關於哪些屬種有效,尤其是尖角龍/獨角龍是有效屬、疑名還是兩性異形的問題一直爭議巨大。1996年,彼得·多德森(Peter Dodson)發現尖角龍、戟龍和獨角龍之間有足夠區別,可以劃分為不同屬,而且戟龍與尖角龍的相似性比兩者任何一種與獨角龍的相似性都要高。[5]

多德森認為獨角龍物種之一的角鼻獨角龍(Monoclonius nasicornus)實際上可能是雌性戟龍。[5]該結論得到部分支持,而一些研究者反對將角鼻種視為雌性戟龍,也不認為獨角龍是有效屬。[6]儘管目前已知基幹角龍類原角龍存在兩性異形,[7]但尚未發現來自任何角龍科的確鑿證據。[8][9][10]其他人則認為角鼻獨角龍是腔盾尖角龍(C. apertus)的異名[11]或尖角龍的一個種:角鼻尖角龍。[12]也有人視之為戟龍的直系祖先。[13]2014年,一項關於尖角龍生長變化的研究得出結論稱角鼻種是腔盾種的次異名,代表該屬的生長階段中期。[14]
Remove ads
描述

尖角龍的巨大軀幹由強健的四肢支撐,儘管高達5.5公尺(18英尺),但並非特別大的恐龍。[16]和其它尖角龍亞科一樣,尖角龍鼻部有一巨角,[3]該角前彎還是後彎取決於個體年齡。顱骨裝飾隨動物年齡增長而減少。[14]與顱骨總長相比,頸盾相對較短,在年齡最大的成體中可長到0.5公尺(1.6英尺)長。[14]
尖角龍擁有兩隻向前鉤住頸盾的彎角,眼睛上方還有一對向上指的小角,頸盾長度中等,擁有相當大的窗和沿頸盾排列的小角。[3]
分類


尖角龍是命名尖角龍亞科(Centrosaurinae)的詞源。其最近的近親可能是戟龍和獨角龍,且與後者非常相似,以至於一些古生物學家懷疑兩者是同種動物。[3]尖角龍亞科演化支的其他成員包括厚鼻龍、[17][18]愛氏角龍、[17]野牛龍、[18][19]阿爾伯塔角龍[19]及河神龍。[18]
Chiba等人(2017年)系統發育分析的分支圖如下所示:[20]
尖角龍亞科 Centrosaurinae |
| |||||||||||||||||||||||||||||||||||||||||||||||||||||||||||||||||||||||||||||||||||||||||||||||||||||||||||||||
古生物學
與其它角龍科一樣,尖角龍下顎適合切割堅硬植物材料。加拿大發現的大片尖角龍屍骨層表明它們是群居動物,可以成群遷徙。[3]阿爾伯塔省的恐龍公園層也有一個由尖角龍和戟龍遺骸組成的屍骨層。[21]另一種可能是,尖角龍並非群居動物,這次大規模死亡是由乾旱期間動物聚集在水坑周圍造成。[22]發現尖角龍的地層比戟龍更深,表明前者隨環境變化而被後者取代。[6]

角龍科的大型頸盾和鼻角是所有恐龍中最獨特的面部裝飾之一。自第一隻有角恐龍發現以來,其功能一直是爭論的話題,常見理論包括抵禦捕食者、種內爭鬥和視覺展示。2009年,一項關於三角龍和尖角龍顱骨損傷的研究發現,顱骨上的損傷更可能是由種內戰鬥引起,而非由掠食者攻擊所致。儘管三角龍厚且堅固的頸盾可能是為保護頸部而進化出來,但尖角龍頸盾太薄,無法抵禦捕食者,因此最可能用於物種識別或其他形式的視覺展示。[23]
Remove ads
省立恐龍公園1989年出土的一具尖角龍標本,在其右腓骨中發現了嚴重的骨肉瘤,對骨內癌變情況的檢查表明癌症已經達到晚期。癌症可以致殘,使尖角龍更容易被捕食。然而,該個體實際上是獸群成員之一,使其存活時間比預期要長得多,據信是在山洪暴發時溺水身亡,而這場洪水也形成了發現該化石的屍骨層。該標本仍是少數患有嚴重癌症的恐龍標本之一。[24]
古生物地理學

托馬斯·勒曼(Thomas M. Lehman)觀察到,在阿爾伯塔省南部以外地區尚未發現尖角龍化石,儘管它們是該地區化石最豐富的朱迪斯階恐龍之一。[25]大型植食動物如生活在晚白堊世北美的角龍科,儘管體型大、遷徙能力強,但分布區域卻非常小。[25]這種有限分布與現代哺乳動物區系形成強烈對比,後者通常跨洲分布。[25]
參見
- 角龍類研究歷史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