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法蘭索瓦·商博良
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尚-法蘭索瓦·商博良(法語: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法語發音:[ʒɑ̃ fʁɑ̃swa ʃɑ̃pɔljɔ̃],1790年12月23日—1832年3月4日),又譯尚波里庸、尚皮隆,法國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埃及學家,是第一位識破古埃及象形文字結構並破譯羅塞塔石碑的學者,從而成為埃及學的創始人。
生平
商博良出生於法國南部的菲雅各,年輕時即表現出出色的語言天賦,20歲時就已經掌握除法語以外的拉丁語、希臘語和許多古代東方語言,包括希伯來語、衣索比亞的阿姆哈拉語、古印度梵文、古代伊朗的阿維斯陀語和中古波斯語、阿拉伯語、古敘利亞語、古代小亞細亞半島流行的迦勒底語,波斯語和漢語。
1809年,商博良19歲就已經成為格勒諾布爾學院的歷史學教授。同年,他把焦點轉向了古埃及,心力全部放在學習科普特語上,以期終能找回法老王子民所說的語言。他甚至把掠過腦海的一切都翻譯成科普特語,認為這是學習純正埃及語真正有效的方法。他在給哥哥的信中說:「我要懂埃及文如法文,因為未來我在埃及莎草紙文獻上的重大研究,就要以這個語言為基礎。」這項明白表示要由科普特語通向古埃及文,且由此時起宣佈了他要進行的「重大研究」的雙重說明值得人們注意,因為埃及學的開端應該定在這個時期,即1809年3月,而非1822年9月。[1]
商博良於1832年3月4日於巴黎因內出血死去,享年41歲。
羅塞塔石碑研究
商博良對東方語言,尤其是古代埃及的科普特語深感興趣,因此開始系統地研究羅塞塔石碑。早在1799年7月15日,拿破崙侵略埃及的軍隊一名上尉皮耶·法蘭索瓦·札維耶·布夏賀在埃及港口城市羅塞塔附近發現該石碑。石碑是公元前196年托勒密王朝時代刻製的,上面有希臘字母、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埃及通俗文字三種對照雕成的。石碑運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法國科學家開始進行研究。1801年,法國戰敗投降,英國軍隊要將全部研究成果沒收,法國科學家威脅要全部燒掉,最後達成妥協,允許法國科學家保留研究成果和石碑拓片,但石碑被英國軍隊運往大英博物館保藏。

根據法國保存的資料,商博良從1822年到1824年得以完全投入到對羅塞塔石碑的研究,發表多篇研究論文,成功地譯解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結構,這些符號有些是字母,有些是音節文字,有些則是義符,一個符號代表一整個事物,終於在1822年完成羅塞特碑碑文的全文翻譯。他編制出完整的埃及文字符號和希臘字母的對照表,為後來解讀大量的古埃及遺留下的紙草文書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他還發現了一份記載著從拉美西斯二世以來所有埃及法老名錄的紙草書的重要性。
埃及學開創
商博良於1826年擔任羅浮宮埃及文物館館長,1828年率領考古工作隊去埃及考察,1831年擔任法蘭西學院專為他開設的埃及學講座教授。
主要著作《古埃及象形文字體系概論》(Précis du système hiéroglyphique des anciens Égyptiens)於1824年出版,另外兩本鉅著《古埃及文法》(Grammaire égyptienne)及《古埃及象形文字典》(Dictionnaire égyptien en écriture hiéroglyphique)則在他死後出版。
主要著作
- 《埃及語語法》(Grammaire égyptienne)
- 《埃及語詞典》(Dictionnaire égyptien)
- 《象形文字入門》(Précis du système hiéroglyphique des anciens Égyptiens)
- 《埃及萬神殿》(Panthéon égyptien)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