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尼基弗魯斯一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尼基弗鲁斯一世
Remove ads

尼基弗魯斯一世希臘語Νικηφόρος羅馬化Nikēphóros,750年—811年7月26日),是一位東羅馬帝國皇帝,802年—811年在位。尼基弗魯斯原為伊琳娜女皇任命的財政大臣,但後來推翻了她。他任財政大臣期間綽號為「書記」(希臘語ὁ Λογοθέτης)或「總務書記」(希臘語ὁ Γενικός)。811年尼基弗魯斯曾率軍攻破並洗劫保加利亞第一帝國首都普利斯卡,但在回程時被保加爾人伏擊全軍覆沒,他本人亦陣亡

快速預覽 尼基弗魯斯一世, 東羅馬皇帝 ...
Remove ads

背景

根據東羅馬背景以外的一些資料,例如敘利亞的米海爾塔巴里馬蘇第的著作,有一種傳統觀點認為,尼基弗魯斯擁有638年之前作為東羅馬帝國附庸國伽珊尼德王國阿拉伯人血統,並且是伽珊尼德最後一位國王賈巴拉·伊本·艾哈姆英語Jabala ibn al-Ayham的後裔。[1][2][3]塔巴里聲稱他從東羅馬文獻中獲得了這些信息[4],儘管現存的拜占庭編年史中沒有明確提及皇帝的種族背景。[1]現代學者保羅·朱利葉斯·亞歷山大(Paul Julius Alexander)認為,塔巴里可能確實傳播了東羅馬文獻中的信息。他指出,一份保存在「嚴重腐爛」的啟示錄文本中,提到皇帝「來自戈普辛族」。[4]歷史學家納迪亞·瑪麗亞·埃爾-謝赫(Nadia Maria El-Cheikh)從阿拉伯文獻(特別是馬蘇第的著作)中傳播了另一種另類的傳統說法,認為尼基弗魯斯可能來自伊亞德部落英語Iyad (tribe);但她對這兩種說法都表示懷疑,認為它們只是傳說[5]如果尼基弗魯斯有阿拉伯血統,那麼他的一位祖先一定遷移到了小亞細亞皮西迪亞,也就是尼基弗魯斯的出生地。[6]

Remove ads

廢黜伊琳娜女皇

尼基弗魯斯被皇后伊琳娜任命為財政大臣(logothetēs tou genikou)。他在宮廷的權力鬥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伊琳娜作為女皇獨攬大權期間(797年-802年),由於她財政上的懈怠,民眾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802年,法蘭克卡洛林帝國皇帝查理曼發起了婚姻談判,旨在「統一」新成立的西方帝國和東方帝國,從而解決雙帝問題。伊琳娜欣然接受,但這一提議卻嚇壞了一些東羅馬文官和軍事官員,其中包括尼基弗魯斯、宮內軍家內官尼基塔斯·特里菲利奧斯英語Niketas Triphyllios和女皇的親戚利奧·薩蘭塔佩科斯,他們發起了由尼基弗魯斯領導的推翻伊琳娜的政變。當法蘭克大使仍在首都君士坦丁堡商談婚姻事宜時,政變已經開始實施。女皇當時正在她位於埃魯塞里歐斯港附近的宮殿裡。尼基弗魯斯的同謀者謊稱侍臣宦官埃提烏斯英語Aetios (eunuch)正強迫伊琳娜將皇位讓給其弟利奧,而政變的反對者則希望擁立尼基弗魯斯為皇帝。宮廷衛隊聽後反而支持尼基弗魯斯這邊,包圍了宮殿。第二天,伊琳娜被帶走並軟禁君士坦丁堡大皇宮內。在同謀者的支持下,尼基弗魯斯於802年10月31日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君士坦丁堡牧首塔拉西奧斯英語Tarasios of Constantinople加冕為皇帝。起初,伊琳娜被放逐到附近的普林基波島,但她被懷疑與埃提烏斯密謀,因此被放逐到萊斯沃斯島[7][8][9]

Remove ads

皇帝

Thumb
802年尼基弗魯斯一世統治初期的帝國。

尼基弗魯斯對帝國進行了全面重組,並努力加強其邊境防禦。與伊蘇里亞王朝皇帝類似,尼基弗魯斯頒布了一項強有力的政策,將貧困的士兵和農民從小亞細亞軍區重新安置到色雷斯軍區希臘軍區馬其頓軍區。他擴大並鞏固了各軍區的帝國軍事力量,並以嚴格的紀律管理帝國的財政,這引起了臣民的不滿和敵意。為了確保政治穩定和繼承權,他於803年聖誕節加冕其子斯陶拉基奧斯為共治皇帝。[10][11]

根據10世紀的《狄奧發尼斯·康蒂努阿圖斯英語Theophanes Continuatus》和13世紀的《編年史概要英語Synopsis Chronike (Skoutariotes)》的記載,803年巴爾達尼斯·圖爾科斯英語Bardanes Tourkos將軍的叛亂可能是由對尼基弗魯斯處理軍隊餉金方式的不滿引發的。巴爾達尼斯的兩位重要支持者,利奧將軍(後來的皇帝利奧五世)和米海爾將軍(後來的皇帝米海爾二世),叛逃到尼基弗魯斯麾下,並獲得了重要的晉升作為獎勵。巴爾達尼斯在保證他及其追隨者安全的條件下投降,但他很快就被弄瞎雙眼並被送往修道院[12]808年,貴族阿薩貝爾英語Arsaber領導的陰謀也導致了類似的結果。[13]

805年,伯羅奔尼撒半島帕特雷斯克拉文人英語Sclaveni反抗尼基弗魯斯,尼基弗魯斯將他們及其財產劃歸帕特雷大主教英語Metropolis of Patras管轄。[14]

806年2月,君士坦丁堡牧首(大主教)塔拉西奧斯去世後,尼基弗魯斯任命了一位信奉聖像崇拜英語Iconodulism平信徒尼基弗魯斯繼任牧首,這導致斯圖狄奧斯修道院出家人們,包括斯圖狄烏斯隱修院的聖狄奧多爾薩庫迪翁的柏拉圖英語Plato of Sakkoudion,都對他產生了敵意。尼基弗魯斯也召集宗教會議,宣布伊琳娜的兒子君士坦丁六世的第二次婚姻合法,再次引發了「通姦」(moechian)之爭。狄奧多爾勸說他的兄弟,塞薩洛尼基大主教英語Metropolis of Thessaloniki約瑟夫,拒絕與牧首和皇帝一起慶祝聖誕節禮拜,從而引發了一場衝突。尼基弗魯斯在809年的宗教會議中確認皇帝不受教會法的約束,並降職約瑟夫、狄奧多爾和柏拉圖,將他們流放到王子島群。雖然斯圖狄奧斯派未能成功,但狄奧多爾後來的聲譽卻因其地位和行為而受益。[15]

尼基弗魯斯徵收稅款並試圖控制教會,這導致他與神職人員之間產生了裂痕。儘管他任命了聖像崇拜者尼基弗魯斯為牧首,但尼基弗魯斯皇帝卻被宣信者狄奧法內斯等教會歷史學家描繪得並不好。[16]

義大利

802年,查理曼承認威尼斯共和國是其三子義大利王國國王丕平·卡洛曼統治下的法蘭克封地。尼基弗魯斯派遣艦隊響應,但雙方達成妥協,親法蘭克的威尼斯總督奧布萊里奧·安特諾略接受「侍從官​​英語Spatharios」的頭銜,以表明其對帝國的忠誠。尼基弗魯斯與查理曼締結了一項名為「尼基弗魯斯治世」的條約,但拒絕承認查理曼的帝國地位。兩人關係惡化,導致807年至810年間爆發了一場圍繞威尼斯的戰爭,當時奧貝萊裡奧開始顯露出不忠的跡象,第二支東羅馬艦隊也抵達了威尼斯。雖然尼基弗魯斯成功鎮壓了807年威尼斯的叛亂,但他也遭受了法蘭克人的重大損失。這場衝突最終在尼基弗魯斯去世後得到解決。當地輿論絕大多數支持東羅馬,因此威尼斯、伊斯特拉半島達爾馬提亞海岸和南義大利被劃歸東羅馬帝國,而羅馬拉文納五城則被劃歸西部法蘭克王國[17]

對阿拉伯人和保加爾人的戰役

尼基弗魯斯即位後不久,便向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哈倫·拉希德發出了一封侮辱性的信,要求其歸還伊琳娜女皇繳納的貢品。因哈倫拒絕,東羅馬可能襲擊了阿拉伯人定居點。因此,尼基弗魯斯決定與哈倫開戰。由於巴爾達尼斯的不忠,尼基弗魯斯被迫親自指揮軍事行動,並於805年在弗里吉亞克拉索斯戰役英語Battle of Krasos中慘敗。儘管雙方交換了戰俘,哈倫仍向東羅馬帝國徵收了3萬第納爾(貨幣)的貢品。806年,一支由13.5萬名士兵組成的穆斯林軍隊再次由哈倫率領,入侵東羅馬英語Abbasid invasion of Asia Minor (806),攻占了赫拉克利亞的庫比斯特拉英語Heraclea Cybistra提亞納英語Tyana。由於無力與阿拉伯軍隊抗衡,尼基弗魯斯同意和平,條件是立即支付5萬諾米斯瑪特(貨幣),並每年繳納3萬諾米斯瑪特。哈倫已採取措施確保阿拉伯-東羅馬邊境的安全,包括建造新的關隘地帶英語Al-Awasim,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小亞細亞。然而,由於哈里發國在哈倫·拉希德於809年去世後陷入繼承權鬥爭,尼基弗魯斯得以專注於對付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可汗克魯姆,克魯姆對帝國北部邊境構成威脅,並於近期征服了塞爾迪卡(現索菲亞)。[18][19]

伊琳娜廢除了為維持軍隊而製定的幾項經濟政策,包括向士兵的遺孀徵稅,以補償失去一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前提是他們的家人仍能繼續領取撫卹金和免稅。因此,到809/810年,東羅馬出現了人力短缺,迫使尼基弗魯斯下令,要求農村農民以村民的名義徵兵並裝備他們——這項政策遭到了宣信者狄奧法內斯的嚴厲批評,他將其列為尼基弗魯斯的「煩惱」之一。[20]809年,在斯特魯馬河附近,保加利亞人繳獲了羅蓋(東羅馬軍隊的現金報酬)的馬車,車上載有79,200諾米斯瑪塔。811年,阿拉伯人繳獲了亞美尼亞軍區的羅蓋,總計93,600諾米斯瑪塔。支付「羅蓋」(rogai)對軍隊至關重要,因此馬車是敵人繳獲的關鍵目標。[21]

Remove ads

陣亡

Thumb
兒子斯陶拉基奧斯(上)率領殘部撤退,尼基弗魯斯一世(下)被保加利亞人俘虜。場景出自14世紀的《瑪納塞斯編年史英語Constantine Manasses》。

811年,尼基弗魯斯入侵保加利亞,最初成功擊退了克魯姆及其軍隊,並洗劫了保加利亞首都普利斯卡[22]12世紀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牧首敘利亞的米海爾的《編年史》描述了尼基弗魯斯所犯下的暴行:「尼基弗魯斯率領大軍攻打保加利亞人。他到達了他們的首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甚至把他們的小孩扔在地上,用他的打穀車無情地碾過他們。」[23]當尼基弗魯斯的軍隊大勝返回君士坦丁堡時,帝國軍隊在普利斯卡戰役中在瓦爾比察山口英語Varbitsa Pass遭到克魯姆的保加利亞軍隊伏擊並全殲。尼基弗魯斯在戰鬥中陣亡,據說克魯姆砍下尼基弗魯斯的頭顱,並用他的頭骨做了酒杯[24]這場戰敗對君士坦丁堡的士氣和帝國的政治穩定來說是災難性的。[22]

Remove ads

家庭

尼基弗魯斯一世與一位不知名的皇后育有至少兩個孩子:

軼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