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山東師範大學
中国山东省济南市的大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山東師範大學,或簡稱山師,是一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濟南市的綜合師範類的省部共建重點高校。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山東大學堂(今屬山大)內設置的師範館。前身是成立於1950年的山東師範學院,是建國後山東省最早成立的本科高校。2014年3月,學校被批准為山東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學校入選「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教育部國培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山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沖一流」高校。[2][3]
Remove ads
學校概況
現有25個學院(部),84個本科專業,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6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教育學原理)、有4個學科進入山東省一流學科立項建設行列,3個專業(群)獲批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立項建設重點專業(群),1個學科進入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學科排名前1%。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2017年)中,24個學科參評,其中有13個學科進入B及以上等次,是山東省屬高校最好成績。有全日制學生37724人,其中研究生5309人、留學生267人,另有成人教育學生15550人。設有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6個山東省重點實驗室、1個山東省工程實驗室、5個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山東省理論建設重點研究基地、1個山東省重點新型智庫、4個山東省高等學校協同創新中心、7個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山東省「十三五」高等學校科研創新平台等52個國家級省部級以上研究培訓機構。
現有專任教師199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010人,正高級職稱361人、副高級職稱712人,博士生導師195人。有6名雙聘院士。22人次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國家「萬人計劃」,973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國家傑青,全國「四個一批」人才(理論界)和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9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等國家級榮譽稱號,8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6人6次當選全國黨代會代表,5人12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5人10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學校領導連續五屆當選山東省委委員。2人次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劃,2人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優勢學科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先後16人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3人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1人入選國家優青。29人獲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十二五」以來,主持承擔國家「863」、「97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500餘項。2012年,成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單位。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2項,1個團隊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團隊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並獲滾動支持。獲得山東省社科重大成果獎4項、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魯迅文學獎1項,以及「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提名獎、山東省自然科學最高獎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獎勵220餘項。主辦6種學術期刊。學校獲全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狀、山東省產學研合作創新突出貢獻獎等榮譽。
學校已建立起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等教育類型齊全的完整教育體系,形成從培養教育學學士、碩士、博士以及博士後研究一體化的教育理論人才培養體系,是全山東省同時擁有這2個培養體系的唯一高校。學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國留學生定點招生單位、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台地區學生單位,與27個國家和地區的122所院校建立校際交流合作關係。有本專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1個。在韓國、肯亞、美國、巴西合作建設4所孔子學院和1所孔子學堂。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山東省師範類大學的歷史悠久。最早的淵源可追溯到1902年山東大學堂內設的師範館,1903年從山東大學堂獨立分出,成立山東師範學堂。後更名為山東優級師範學堂(1909年)、國立山東高等師範學校(1912年),但與今天的山東師範大學直接關係不大,是原山東省濟南師範學校的前身。
山東師範大學建校之初的教學資源主要來自合併的三校,分別是國民政府下的山東省立師範學院、共產黨政府下的華東大學教育學院和山東省行政幹部學校。校史最早可追溯到1941年。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山東省教育廳在教育部淪陷區教育方案的指導下,於1941年4月創建山東省臨時政治學院,院址設安邱縣賈孟店子(在今安丘市郚山鎮賈孟村和店子村),徐軼千任院長。這應是今天山東師範大學最早的直接源頭。其師資主要來源自山東省立(益都)第四師範。1943年8月,受日軍進逼,學校遷至安徽阜陽辦學。抗戰勝利後,返回山東濟南南圩子門外辦學。1947年更名為山東省立師範專科學校,在勝利大街路南辦學。1948年1月升格為山東省立師範學院。1948年9月,解放戰爭濟南戰役開始,同月學校不慎失火焚毀。1949年併入華東大學教育學院。
1948年夏,華東大學成立於山東濰坊,由原臨沂山東大學和華中建設大學基礎上建校。濟南解放後遷往濟南。1948年11月,華東大學在濟南成立華東大學教育學院。其師範資源主要來自原臨沂山東大學於1946年成立的教育系。 原任臨沂山東大學副校長的田佩之後來擔任了山東師範大學的第一任校長(時稱院長)。
山東省行政幹部學校是一所由共產黨創建的幹部學校。
1949年,山東省立師範學院的部分師生留濟,併入華東大學教育學院,其他師生在國民政府號召下南遷至南京。此部分升格為國立山東師範學院,任命高其冰為院長,該學校於1949年解散。1949年11月,華東大學教育學院改建為山東師範學院,1950年再次撤銷,併入到華東大學和山東省行政幹部學校。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原華東大學教育學院和山東省行政幹部學校在濟南城南關營盤街的濟南蠶桑學校舊址籌建山東師範學院。學校的建校也因此定在1950年。師資主要繼承自原山東省立師範學院,並於同年開始招收新生報名。同年,國立安徽大學音樂專業併入。1951年7月,蘇州華東革命大學和天津華北革命大學聘調20多名教師進入山東師範學院,並在千佛山下確立了新的校址。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私立齊魯大學理學院的物理、化學、生物、天算系等併入山東師範學院。同年,山東會計專科學校與原齊魯大學經濟系在千佛山校舍成立山東財經學院,學校各院系分遷到濟南市內,實行三地辦學;山東省第一工農速成中學(後演變為今天的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山東省實驗中學(1955年獨立分出,後演變為今天的山東省實驗中學)作為附屬中學併入山東師範學院。1953年,山東經濟學院撤銷,校舍和部分人員再次併入山東師範學院。1955年全部遷移至千佛山新址,實現集中辦學。1955年7月,教學一樓、教學二樓和圖書辦公大樓(今文化樓)建設完工。1956年,濟南和平路小學(後演變為今天的山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併入學院。1958年8月,體育系獨立成立山東體育學院,藝術系獨立與山東藝校合併成立山東藝術專科學校,其日後變遷為今天的山東藝術學院。
1964年,撤消山東藝術專科學校,將音樂、美術兩個專業調回山東師範學院。1965年7月,省立濟南英語專科學校併入成立英語系。1966年開始,因文化大革命,學校逐漸停止辦學。

1970年,學校已沒有在校學生。附屬中學、附屬小學分別獨立辦學改名稱濟南第三十中學、濟南文化路第一小學。1970年8月,山東省革委決定將學校搬遷至聊城辦學。1971年開始,開始恢復招生、科研教學等工作。1974年4月,決定重新遷回濟南,11月,部分人員及教學設施留在聊城,建立山東師院聊城分院。同年,山東省化學石油工業學校創建。文革期間,學校基礎教學大大削弱,校園土地被侵占和設備受損十分嚴重,黨政工團和民主黨派混亂。1976年文革結束,恢復出版《山東師範學院學報》。1978年,濟南第三十中學、濟南文化路第一小學也重新併入山東師範學院成為附屬中小學。
1980年,山東師範學院被確定為省屬重點高等院校。
Remove ads
1981年8月,經教育部、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學校更名為山東師範大學。同年9月,山東師院聊城分院與山東師範大學完全脫離關係,成立聊城師範學院,其日後變遷為今天的聊城大學。1983年學校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1985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成為全國招收留學生的定點學校。1985年,山東省化學石油工業學校更名為山東省化工學校。
1998年5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批准山東師範大學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2001年4月18日,山東省化工學校併入,其原址成為東校區(現已被拆)[4]。2003年10月24日,在長清大學城動土修建長清湖校區[5]。2005年,與浪潮集團公司聯合成立了獨立歷山學院。10月,長清校區正式啟用[6]。2012年11月,學校被確定為山東省首批重點建設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2013年,山東師範大學歷山學院遷址青州市辦學。2014年2月,組建山東師大基礎教育集團。2014年3月,學校被批准為山東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學校文化
- 弘德明志,博學篤行
- 校園精神:尊賢尚功、奮發有為
- 校風:愛國愛校,為人師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7]
現在的校歌為1999年時確定的《山東師範大學校歌》。校歌詞作者為原校黨委書記宮志峰研究員,曲作者為音樂系教師梁發勇。老校歌是由劉再生作詞、金偉生作曲的《山東師大之歌》和王修智作詞、周復三黃正剛作曲的《人民教師的搖籃》。
現在使用的校標是學校歷史上的第三個校標。2000年9月學校確定了由高空設計的校標,2004年2月對校標的英文名進行了修改,2015年再次對校標的元素排列進行了調整,形成現行的校標。主體由首字母「S、N、U」構成,字母「N」採用紅色,其餘採用藍色,三個字母組合在一起像一本打開的書。上方紅色的燭光形象徵著教師教書育人,寓意用知識照亮學生的心靈。燭光形還可看作一個水滴,象徵著對學生的培育和知識的傳授。
現在使用的校名中文標準字體為毛澤東手寫書體,採用了毛體書法集字的方式。英文名稱是英文Arial字體。
學校環境



千佛山校區位於濟南市歷下區文化東路88號,地處千佛山腳下。毗鄰經十路、歷山路、文化東路、山師北街、山師東路,學校周圍商業區眾多。該校區以研究生、留學生、合作辦學和藝體生居多,也含有少量本科生專業。 1999年,學校通過有償土地置換[註 1],將校本部以南、經十路63號原屬濟南市第一電機廠的33畝土地劃撥歸校,建設7-10號學生公寓。此後,又在此建設國際交流中心(翰林大酒店)。
長清湖校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大學科技園大學路1號,地處濟南市區西南部,與市區有部分公交線路聯繫。本科生大多數專業院系在此校區學習,也含有少部分研究生。學校總占地面積近4000畝(約258.7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7.98萬平方米。
北校區位於濟南市天橋區小清河北路以北、水屯路以東,占地220餘畝。該校區始建於1958年,文革後[8]為學校的實習農場,時稱山師北院[9]。1986年,中文、政治等6個系遷入,開始正式辦學。2001年,北院更名為北校區。此後,學校在北校區建設綜合教學樓及學生公寓樓,緩解了學校在長清校區啟用前教學場所緊張的狀況。2006年北校區學生全部遷往長清校區就瀆。現該校址為濟南市體育運動學校。
此外,2001年4月山東省化工學校併入後,原址成為東校區。2004-2005年,學校租賃山東建築工程學院(現山東建築大學)部分校舍,時稱和平路學區。2006年,學校完善校區功能定位及布局調整,將北校區、東校區土地置換[10],形成兩校區辦學格局。
千佛山校區與長清湖校區之間有校內班車按時聯繫。2014年10月,校園觀光車在長清湖校區投入運營,供師生校內通勤使用。
千佛山校區文化樓於1955年竣工,為山東省建設廳、文化廳評定的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築,系著名設計家倪欣木設計,充分體現了梁思成的建築思路。現為學校辦公樓。為學校八大景觀之一的文閣古韻。
千佛山校區東方紅廣場,建於1967年,2000年翻建。廣場北側的毛主席塑像,建於1967年10月11日,高16米。2009年入選濟南市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為學校八大景觀之一的東方旭日。
長清湖校區天地書聲圖書館,於2015年6月試運行,由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建築面積50934.67平方米,主體建築呈「八本書」造型,是目前山東最大的單體建築圖書館,在全國所有單體建築圖書館中排名前十[11]。為學校八大景觀之一的天地書聲。
2013年12月,學校發布了校園景觀徵集評選活動結果,揭曉了山東師大八大景觀名稱,分別為文閣古韻(千佛山校區文化樓)、佛山映翠(千佛山校區古樹名木)、登攀拾英(千佛山校區登攀西路)、東方旭日(千佛山校區東方紅廣場)、翠湖明心(長清湖校區人工湖)、問學蒼穹(長清湖校區教學樓群)、天地書聲(長清湖校區圖書館)、雙龍毓秀(長清湖校區雙龍山下學生宿舍群)[12]。
機構設置
|
|
|
|
|
|
- 國際交流中心(翰林酒店)
- 山東師範大學實驗廠(原化工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 山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 山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 山東師範大學附屬幼兒園
著名校友
由於師範高校的屬性,在山東教育界乃至全國教育系統有眾多校友。省內的山東科技大學、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曲阜師範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山東省委黨校等校和省外的國家行政學院、外交學院、中國勞動關係學院、西安工業大學、西藏大學等在職、去職和正副書記、校長等都有山師校友。山師校友在政界也較多,尤其在山東省及地方政府多有校友任職,也因此被戲稱為「山東第二黨校」。在山東省高校系統輔導員領域也占有重要地位,稱「山師派」。
政商界的著名校友有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楊傳堂、原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姜異康、中國民主建國會主席郝明金、廣西紀委書記房靈敏、安徽副省長鄧向陽、原山東省副省長趙潤田、原山東省委副書記王修智、濟南市副市長徐群、寶鋼集團外部董事王福成、阿里巴巴合伙人王帥等。
學術界的著名校友有中科院院士劉維民、上海生命科學院研究員張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承才、外交學院院長秦亞青、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辛賢、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院長鞏志忠、山東大學物理學院院長陳峰、山東大學數學學院院長陳增敬、山東英才學院院長夏季亭、原山東廣播電視大學校長李清民、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徐偉新、山東科技大學原校長任廷琦等。
文藝界的著名校友有寧夏文聯主席鄭歌平、主持人辛凱、演員楊誠誠等。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