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布洛灣吊橋

位於臺灣太魯閣國家公園布洛灣遊憩區內的景觀人行吊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布洛灣吊橋map
Remove ads

布洛灣吊橋,原名山月吊橋,是位於臺灣太魯閣國家公園布洛灣遊憩區內的一座景觀人行吊橋,橫跨立霧溪太魯閣峽谷,高懸於布洛灣台地與巴達岡台地間,全長196公尺、寬度2.5公尺,橋面距立霧溪谷約153公尺,為臺灣跨深最高的吊橋[4]。此橋始建於日治時期大正三年(1914年),2016年8月開始重建第四代橋梁,2019年5月橋體完工,接著興建周邊道路、步道、安全設施等,2020年8月12日後正式啟用並開放[5][6][7][8]。2022年5月,尊重部落意願,以當地傳統地名更名為「布洛灣吊橋」[9]

快速預覽 布洛灣吊橋, 座標 ...
Remove ads

設計與結構

布洛灣吊橋出入口位於布洛灣遊憩區,吊橋步道入口處設有管制閘口。於吊橋南岸和北岸都設有觀景平臺,吊橋及連通的景觀步道全線均採無障礙設計,讓身障人士、老年人、嬰幼兒都能夠輕鬆、安全的欣賞峽谷景致[10]

Thumb
布洛灣吊橋的南側橋塔,設計採月字型,呼應其名稱。主纜線連至對面的北側錨碇座

吊橋全長196公尺、寬度2.5公尺,採用單橋台單跨的不對稱設計,僅於南岸設有橋塔以減少工程量[11]。橋體主結構由一座橋台、兩座主錨碇座組成。橋台基座位於南岸布洛灣台地邊緣,為直徑5公尺、深8.5公尺的鋼筋水泥橋墩,上面設有高24公尺的皓月銀色「月」字形鋼構橋塔[10];錨碇座於南北兩岸各有一座,基座為直徑6公尺、深12公尺的鋼筋水泥墩。主鋼纜由南岸錨碇座上拉穿過南岸橋塔頂端鞍座,再連接到北岸錨碇座。兩座主錨碇座及橋台皆以預力地錨打入山壁岩體固定。橋面結構採用鋼構模組化設計,步道上面鋪設木板,兩側有鋼製圍欄[12][13][14]

Thumb
布洛灣吊橋的格柵橋面

由於峽谷風勢大,橋面中間、欄杆皆以格柵設計,以利峽谷風穿越,減少吊橋的震顫,增加穩定性[15]。橋中央的側邊設置有風速計,當風速過大即通知疏散人群[16]

Remove ads

地理

Thumb
由布洛灣吊橋上眺望錐麓吊橋與燕子口

吊橋位於布洛灣臺地的邊緣,跨越立霧溪峽谷,連接南北兩岸,正好可以觀察燕子口狹窄的大理石峽谷與布洛灣河階臺地[10]

南側端點布洛灣台地,是立霧溪下游的大型雙層河階地形:下臺地海拔約370公尺,設有布洛灣管理站、步道、涼亭等設施;上臺地海拔約400公尺,設有飯店、餐飲等設施[17]。布洛灣(太魯閣語Bulowan)的意思是「回音」,意即當人們站在布洛灣臺地邊緣向燕子口峽谷喊叫可聽到回音[18]

北側上遊方向的巴達岡太魯閣語Batakan)也是河階台地,早年為太魯閣族部落,後來因颱風損毀而遷移。日治時期,因巴達岡地勢平緩且位處太魯閣出入要口,逐漸有人定居,建設有蕃童教育所、衛生所、駐在所招待所、俱樂部宿泊所等設施,成為僅次於塔比多(天祥)的重要觀光據點[19]。日治時期結束後聚落逐漸荒廢,1980年代仍有兩戶原住民居住農耕狩獵[18],現在只留下部分駐在所門柱、部落建築遺跡[20]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第二代山月吊橋,於昭和五年完工[21]
Thumb
日治時期的山月吊橋與其後的「巴達岡坂電光道路」

大正三年(1914年)太魯閣戰爭期間,臺灣總督府修建警備道路深入各部落,在「新城內太魯閣道路」途中重要的一站布洛灣設置警察駐在所[22],並修建橫跨立霧溪的第一代山月橋,長154公尺。越過吊橋後可往上遊走至巴達岡台地,再經橫切過錐麓斷崖的道路(錐麓古道)到達塔比多(天祥),是通往山區各部落與駐在所的門戶[23]

昭和五年(1930年),由於「新城內太魯閣道路」登上巴達岡路段需要以木梯攀登,十分危險,遂在北岸的山壁爆破開鑿出永久性的Z字型上升路線「巴達岡坂電光道路」,並搭建第二代山月橋連接南北岸。第二代山月橋於1930年12月20日竣工,橋長達190公尺、高75公尺,是當時太魯閣中最長最高的鐵線橋。昭和九年(1934年),新城內太魯閣道路被納入「合歡越嶺道路」[24]。昭和十五年(1940年),為了開採立霧溪沿岸的金礦,「合歡越嶺道路」東側部份路段拓寬改建為汽車道,以炸山方式開鑿溪畔至塔比多的「產金道路」,第二代山月橋的南岸基礎因炸山施工龜裂而傾倒、拆除[25][26][27],昭和十六年(1941年)8月在原址上游重建第三代山月橋,「產金道路」開通後,山月橋使用率降低。戰後初期政府無力於後山管理,產金道路、山月吊橋連帶荒廢[28][29]民國45-49年(1956-1960年),政府沿著原有產金道路基礎開建中橫公路東段,山月吊橋因不在主線上而未被重建。

日治時期,山月橋也有辭職橋的別名,反應了要通過山月橋往巴達岡側派駐的「蕃地警察」內心的掙扎[26]。過了山月橋通往山區的「巴達岡坂電光道路」及「斷崖道路」(錐麓古道),又被稱「離緣坂」、「辭職坂」、「妻返坂」,同樣反映了警察、家眷面對此險路內心無奈的寫照[27]。1927年,太魯閣入選成為「臺灣八景」,而巴達岡駐在所周邊因駐警廣栽櫻花而成花海「巴達岡之櫻」的著名風景,名列日治時期「太魯閣十二景」[26][30]

民國79年(1990年),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曾預計重建吊橋,因技術無法克服作罷,徒留兩座橋台在布洛灣及巴達岡兩地[3]

Thumb
2020年8月12日,太魯閣族人與啟用典禮嘉賓在橋北側觀景台合影

民國103年(2014年)12月,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再次辦理吊橋委託設計。確認橋塔及錨碇座基礎位置均屬穩定岩層,以風洞測試克服峽谷風勢確認全橋振動的穩定性與行人舒適性。設計採用高架棧道方式,減少對環境生態的擾動[31]。「山月吊橋工程」因其工程以及設計,獲得民國108年(2019年)「第19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優等[2][32]。橋體工程於2019年5月完工,民國109年(2020年)8月12日正式啟用試營運,試營運初期採網路解說預約制度,不提供遊客現場排隊[15][33][29]

民國111年(2022年)初,為尊重部落意願,決議以當地傳統地名冠名,將山月吊橋更名為「布洛灣吊橋」,彰顯當地太魯閣族人的歷史文化[9][34]

參觀方式

布洛灣吊橋於2020年啟用初期採網路解說預約制度,開放每日9:00、11:00、13:30及15:30共四場,每場開放二百人,每日共800名名額。由於名額太少、預約難度大、無法現場排隊,導致民眾抱怨[35]。因此,太管處修改預約方式,自10月16日起,將每場名額增加至250人,每天開放人數提升為1000人[36]。為了提供現場民眾參觀機會並預防黃牛牟利,自11月18日起改採網路實名制,並將每場次多餘的名額釋出,開放現場民眾候補入場[37][38]

2022年9月1日起免預約,可現場排隊參觀。[39]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