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山海工學團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山海工学团遗址
Remove ads

山海工學團遺址,是位於上海市寶山區大場鎮大華路龍珠苑200號的一處文物保護單位。

快速預覽 山海工學團遺址,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

山海工學團,成立於1932年10月1日,系陶行知創辦的一種特殊的鄉村教育組織,主張「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推行半工半讀,普及教育[1]

山海工學團從創辦至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間,先後在紅廟沈家樓、蕭場等村開設了六個分團,同時還建立了棉花、養魚工學團和醫務室、幼兒園、托兒所等。工學團總部還辦了藤製品工廠、木工廠、織布廠,開闢了菜園。學生既讀書、又學工、又種地。山海工學團所創立的學工農合一的模式,被推廣到國內21個省和4個特別市和東南亞一帶。1933年後,山海工學團成為中共地下黨的活動據點。該團團長先後由馬侶賢張勁夫擔任。抗日戰爭爆發後,山海工學團因開戰而停辦。大部分師生撤退到租界組成戰地服務團。之後,有的赴延安、漢口,有的參加新四軍,有的留滬堅持鬥爭[2]

1946年4月,陶行知自渝來滬,恢復工學團並定名山海實驗鄉村學校,馬崇儒出任校長。1947年後鄉村學校開設了七個分校,經濟困難時曾受宋慶齡資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按公立學校標準全額撥款。1951年初,經周恩來批示,學校更名公立行知小學。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被改名。1981年10月25日,在紀念陶行知誕辰90周年大會上,山海工學團宣告恢復,並舉行恢復儀式[2]

山海工學團成立時初址在大場鎮南孟家木橋張蘭庭家,系新蓋農舍,共有大小房間14間。抗日戰爭時毀於炮火。1946年復校時校址在沈家樓村原棉花工學團址,原為兩間破平房,復校時新蓋平房4間。80年代拆除,於1986年在原址擴建為陶行知紀念館[3]。紀念館遷建後,市政改造,山海工學團舊址遭到較大程度的毀損,1992年6月1日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4]。1995年,在位於大場鎮大華路龍珠苑200號現址上建山海工學團,現為大場鎮場南村村委會,其中一個樓面為上海市山海工學團協會辦公場所[5]

Remove ads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