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崇德城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崇德城牆為舊崇德縣城城牆,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西南部崇福鎮,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大部分於20世紀50年代拆除,僅餘殘跡及護城河。

歷史
崇德為後晉天福三年(938)置縣,屬秀州,縣治設於義和市。清康熙元年至民國三年(1662-1914)曾改名石門縣。1958年併入桐鄉縣,原縣治成為桐鄉縣的縣轄鎮崇福鎮(得名於城內的崇福寺)。
建縣之初原無城池,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為抵禦張士誠始築城牆,明洪武十九年(1386)海鹽有倭寇來犯,城牆被拆除以築乍浦所城。天順年間復築四座城門,嘉靖三十四年(1555)為抵禦倭寇復築城牆,次年五月竣工[1]。
1957年因雨季泥土松落、恐發生意外而拆除西、北二門,1958至1959年「大躍進」期間為興修水利大規模拆除城牆,磚石被拆運至農村修築機埠水渠,現城牆僅存位於小南門和西門竹行橋附近的兩處遺蹟[2],其中小南門附近的牆段位於城牆弄,長10餘米,寬20米。現狀中心城區的街巷格局基本未變,護城河保存完整,部分水域尚在通航,其上尚存一座古橋司馬高橋[3]。
規劃與建築
至正時所築的城牆城周五里三十步,設陸門四座,水門三座,護城河寬七丈(約22.4米),深二丈二尺(約7.04米)。嘉靖時所築的城牆周七里三十步,高二丈七尺(約8.64米),厚一丈五尺(約4.8米),設陸門五座,水門五座,五座陸門分別為東門青陽門、西門素商門(後改名兌澤門)、南門薰仁門、小南門麗正門和北門朔義門(後改名拱辰門),其中南北兩門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加築瓮城,水門分東水門、西水門、西南水門、南水門和北水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填塞三座,余西水門和北水門,護城河周八里五十三步[1]。1936年為方便交通在南門與小南門之間新開中正門,1949年改名解放門。
開鑿於隋大業六年(610)的京杭大運河崇德段原南北向穿城而過,嘉靖築城時按照邑紳呂希周的建議,將運河改道東向繞城,東面以運河兼作護城河,既通舟楫,又利防衛,人稱「崇德呂希周,直塘改作兜」[4][5]。城內運河故道改稱市河,與東西向的縣前河、宮前河(因分別位於縣署和天清宮前而得名)交匯,為城中主要水道。1971年為提高運輸能力,由桐鄉縣政府將運河截彎取直,重新疏浚拓寬市河為運河主航道,恢復明代改造之前的格局[2],同時縣前河與宮前河均被填沒[6],改為崇德路與宮前路。1997年再次於鎮西另闢崇福段新運河(馬橋至北三里橋)作為運河主航道,至此運河主航道不再經過舊城區[7]。
原市河以東主要為教育和倉儲建築,有學宮、傳貽書院和白糧倉等,市河以西、縣前河以北主要為衙署和寺廟建築,有縣署、崇福寺(又稱西寺)、城隍廟和駐防營等,市河以西、縣前河以南主要為商業街市。今城內尚存學宮和崇福寺的部分建築,以及以橫街和縣街為代表的傳統街區,其中學宮(崇德縣學文廟)位於今中山公園內,民國二十二年(1933)闢為中山公園,今尚存櫺星門、大成殿和文璧巽塔等[8],崇福寺位於今崇德路中段,大部分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毀於太平天國戰亂,僅存金剛殿[9]。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