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川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川主,即灌口二郎、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萬天川主、惠民大帝,是流行於中國巴蜀地區(四川省及重慶市一帶)以及其它巴蜀移民聚居地的重要民間信仰,起源於唐朝及之前四川地區對於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次子李二郎的信仰崇拜,是一種以巴蜀治水文化為核心內容的民間信仰[1],以求川主保佑巴蜀免於水旱災害。川主信仰的祭拜場所是川主廟(亦稱為川主宮、川王宮、二郎廟、清源宮、萬天宮、惠民宮等)。明清以來,川主成為了四川本土鄉神,清朝川主廟遍布四川省(含今重慶市)內各州縣,有方志記載的便超過500處。在川渝之外的川主廟則同時還兼有川人會館的功能。川主信仰三教合一,其中又受道教影響最深。[來源請求]

川主的祭祀活動分為官祭和民祭。都江堰每年舉行的清明放水節繼承了始於北宋的官祭傳統,在砍榪槎放水入內江以供成都平原春灌的同時祭祀李冰父子。而民祭則主要是以廟會的形式。每年六月二十四李二郎生日及六月二十六日李冰生日,四川、重慶各地都會舉行「川主會」以紀念李冰父子。川主信仰集儒家、道教和佛教等元素為一體。
Remove ads
歷史源流
李冰曾在蜀地為官治水,其事跡後世在巴蜀地區廣為流傳。宋朝之前,蜀地對李冰的崇拜逐步完成了由人向神的轉變。《史記·河渠書》中有關於李冰作為官員在蜀治水的記載。而最遲到東漢,李冰就已經被官方視為神靈,東漢《風俗通》中有李冰化身為牛戰勝江神的記載,此後四川流行的鬥牛表演便是為了紀念李冰。南齊時期,益州刺史劉季連在都江堰渠首建崇德廟,專祭李冰。此後蜀地每逢水患,蜀地民眾對於李冰的崇拜便會進一步升級。唐大和五年有李冰化身為龍與惡龍在灌口相鬥以避西蜀水患的傳說,前蜀武成三年也流傳有李冰斗江神保京口(即寶瓶口),使京城成都免受洪災的傳說。
自前後蜀時期起,李冰信仰進一步發展成為了二郎神信仰。以青城山為核心的西蜀道家勢力為了爭奪灌口李冰廟食,而塑造出了李冰次子李二郎的形象,並將其演繹成為二郎神[1]。北宋東京汴梁每逢六月二十四二郎神生日,也會舉行國家級的盛大慶典,將二郎神信仰推廣到了北宋全國。不過,隨著二郎神崇拜的興盛,可能是為了徹底擺脫李二郎中殘存的李冰的影子,道家又創造出了趙二郎——趙昱。趙昱為隋朝嘉州(治今樂山)太守,相傳他在任上時「斬蛟除害」,平定水患[2]。民間逐漸將李二郎的事跡附會於趙二郎之上,加之趙二郎被官方封為「清源妙道真君」,至北宋中後期趙二郎影響力逐步增大,大有壓倒李二郎之勢。
然而元朝之後,受到戲曲話本小說的大肆渲染,在中國全國範圍內,楊二郎楊戩取代了趙二郎、李二郎的地位,成為中國近代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二郎神[3]。同時,加之二郎神在部分地方又被附會訛傳為鄧遐、張仙等人,基於李二郎、趙二郎治水傳說的二郎神信仰又退回四川地區,並在明清逐步發展成為集儒家、道教和佛教等元素為一體,成熟的「川主」信仰。因為在四川盆地及其周邊河流湍急、易發生洪災,但同時交通、農業對河流的依賴性卻又極大,因此治水文化影響深厚。清雍正五年朝廷敕封李冰父子,之後奉李冰父子為川主成為四川地區的主流,川主還逐步演化為四川的地方守護神。
Remove ads

《十國春秋》記載,前蜀皇帝王衍「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謂如灌口祆神[註 1]。」唐末五代時灌口便有披甲持弓的神像,便是由這條史料獲知。中山大學教授黎國韜考證此「祆神」即波斯的火祆教神祇,他在《二郎神之祆教來源》一文中認為,二郎神之形象:三眼、手持三尖兩刃槍、牽一哮天犬、可以變化成三頭六臂,與粟特祆教風神維施巴加正相一致。維施帕卡的形像為:三頭六臂、身披甲裝、手執山型叉、臂上畫有尖齒犬頭,與文學描寫中二郎神形像極為相似,這是祆神與灌口二郎神有關之一證。故推測二郎神之原型應是隋唐時從西域傳入中原的波斯神靈,其後才逐漸本土化。且十國前後蜀人信奉火祆教,其形像又與元明清以來小說、戲曲中之二郎神相似,表明祆神形像對二郎神形像之形成有很大影響[6][7]。
Remove ads
祭祀
川主的祭祀活動分為官祭和民祭。都江堰每年舉行的清明放水節繼承了始於北宋的官祭傳統,在砍榪槎放水入內江以供成都平原春灌的同時祭祀李冰父子。而民祭則主要是以廟會的形式。每年六月二十四李二郎生日及六月二十六日李冰生日,四川、重慶各地都會舉行「川主會」以紀念李冰父子,會在街市中舉行迎神、社火等慶典活動[8]。現存的川主會有四川都江堰二王廟會、夾江二郎廟會、重慶江津塘河川主廟會和石蟆川主廟會等。在四川、重慶及其周邊地區過去流行的儺壇(三聖壇)之中,也將川主同土主、藥王(合稱「三聖」)同時供奉為壇神。
川主廟
川主廟的選址一般有三種類型:一是在人口稠密的場鎮之中,這類會館部分還兼做四川土著人士會館;二是在山頂,作為向川主祈雨的場所;三是在河渠岸邊,以求鎮壓水怪、防止水患,同時兼有紀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績的含義。清朝川主廟曾遍布四川省(含今重慶市)內各州縣,有方志記載的便超過500處,其中尤以岷江、沱江、川江流域的原嘉定府、成都府、敘州府、重慶府、雅州府、眉州、邛州、資州和瀘州等地最為密集。時至今日,「川主」(如川主廟街、川主街、川主村等)仍是四川、重慶一帶最常見的地名之一。
現存川主廟分布於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等省市,其中包括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王廟、伏龍觀、新場川王宮、福寶清源宮、銅仁川主宮、思南川主宮、舊州萬天宮、會澤川主廟和瓦房店川主館)和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各處川主廟保存現狀迥異,部分保存完好,而另一部分則十分殘破,甚至有坍塌或者被拆除的危險。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歷代褒封
註記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