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左派激進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左翼激進黨(法語:Parti Radical de Gauche,缩写为PRG)是法國的一個政黨。該黨主張激進主義、政教分離、進步主義、親歐洲主義、個人自由和社會民主主義。與社會黨不同,該黨支持私有制。
左翼激進黨獲得部分中產階級與西南部傳統激進派地區的支持,但必須透過社會黨奧援才能獲得席次。兩黨自1982年便保持緊密合作關係,時常推出共同名單。該黨是上科西嘉、上庇里牛斯省和塔恩-加龍省的主要左翼政黨。
Remove ads
歷史
1972年,該黨的前身「激進-社會主義行動和研究團體」脫離共和、激進和激進-社會黨,獨立建黨。創黨成員為當時支持「左翼聯盟」和社會黨、法國共產黨間「共同綱領」的激進黨人。當時,該黨取名為激進-社會主義左翼運動。1973年,該黨更名為左翼激進者運動。
1970年代,在羅伯特·法布爾領導下,該黨是「左翼聯盟」成員之一。不過,其選舉影響力未能與另外兩個爭奪左翼領袖的政黨相比。法布爾之後與德斯坦合作而被開除黨籍,使得左翼激進黨線入第一次危機。
米歇爾·克雷波參選1981年法國總統選舉,在第一輪只拿到2%的選票,因此該黨呼籲群眾轉而支持密特朗。左翼激進黨在社會黨執政時期擔任支持角色。
1990年代初期,在知名企業家伯納德·塔比帶領下,希望能在社會黨黨內危機時獲利。1994年,該黨改名為激進。1994年歐洲議會選舉,以塔比為首的競選名單獲得11.98%的得票率,拿下13席。[2] 之後塔比因法律問題退出政壇。1996年,該黨改名為激進-社會黨。此時,該黨聲勢跌至谷底。
在激進黨提出法律訴訟後,1998年,該黨被迫改名為左翼激進黨。1997至2002年,該黨以「多元左翼」聯盟成員進入內閣。2002年法國總統選舉,左翼激進黨決定在1981年後再次提出候選人。該黨候選人克里斯蒂安·托比拉拿下2.32的票數。[3] 2001年宣判大西洋奴隸貿易為危害人類罪的法案以托比拉之名命名。[4]
2007年法國總統選舉,該黨支持社會黨參選人塞格琳·羅雅爾。然而,前領導人塔比支持薩科齊。
2007年法國議會選舉,該黨拿下7席。2012年贏得13個國民議會議席。
Remove ads
民意支持
左翼激進黨在全國選舉中表現弱勢,得票率約在2%,因此需要強大的左翼盟友社會黨奧援。幾乎所有該黨議員與地方官員是在無社會黨候選人的情況下勝出。
由於左翼激進黨在科西嘉有傳統政治世家,加上社會黨基層組織薄弱,一直都是當地最大左翼政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