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左鎮老君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左鎮老君祠是位於臺灣臺南市左鎮區的廟宇,供奉「太上老君」、「抗日義士」、「萬姓公」、「萬姓媽」、「太祖老君」、「福德正神」[1]。該廟與其他廟宇不同,沒有供奉神像,而是供奉「神位」[3]:320。因老君祠同時供奉了漢人神明與西拉雅族的「太祖」,並主要依照漢人宗教儀式來運作,故段洪坤認為該廟是一種「合壇太祖祠廟」[4]:137。

該廟在1960、1970年代時香火鼎盛,曾同時搭3、4棚戲搬演[1]。
沿革
老君祠建於何時已不可考,最初該廟是以3塊石頭為牆,1塊扁型大石當屋頂的「石頭廟」,內部安置1個香爐[1]。後來改為「竹籠仔」小祠,而後歷經多次改建[1]。一說該廟原是有應公廟,供奉噍吧哖事件中的「抗日義士」[註 1],而後又合祀後坑部落[註 2]的太祖[4]:69[3]:320。而根據葉春榮所撰的〈建祠緣起〉(1985年)[註 3]之說法,之所以會合祀「太祖」是因為原住民改信基督教之後,將「太祖」壺體拋棄,導致「太祖」無家可歸而做亂[1]。之後在池府千歲指點下,於二次大戰後合併奉祀[1]。另外〈老君祠記〉(1996年)的碑文則寫說,1985年改建時的主任委員茅茂源認為該廟除了奉祀萬姓公、萬姓媽之外,也該將附近沒有地方住的神明也請來,所以將土地公和田陽、後坑的太祖也迎到廟裡[1]。而後又覺得廟裡要有一個主神做主,就請來地位很高的「太上老君」做主神[1]。
此外又有林水永訪問茅榮吉的說法,認為最初是「石片太祖祠」,但沒有祀壺,而是祭拜時持香呼請太祖再將香插入香爐內[5]。因為靈驗信徒日多,之後多次改建,日後才收容噍吧哖事件的冤魂[5]。
約在民國50年代(1960年代)重建為小廟[6]。民國74年(1985年),據說因「太上老君」降乩指示要建廟奉祀,茅茂源、葉正忠等人乃成立了籌建委員會[註 4],廟地由鄭石麟、葉榮本捐獻[1]。而也是在這次建廟過程中,決定以「老君祠」為正式廟名[註 5][1]。
Remove ads
建築
1995年重建之後,老君祠為三開間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前有拜亭[6]。正殿中間牆上鑲有大理石的神位,最中間的主祭壇供奉的是「太上老君神位」、「抗日義士神位」、「萬姓公萬姓媽神位」,廟左供奉「太祖老君神位」,廟右供奉「福德正神神位」[6]。
祭祀活動
該廟平常每天早晚會點香、敬茶,另外每月初一、十五會給「太祖老君」的祀壺換水,並獻上檳榔跟酒[1][2]。鄭智信擔任老君祠管理員時,每月初一、二、三、十五、十六、十七等日會用茶杯敬酒、獻檳榔,其他日子則早晚用噴霧器行噴酒禮[5]。另外早期老君祠是在六月十六日慶祝「太祖老君」的聖誕,但後來請示菜寮復興宮池府千歲後,廟方獲得指示說三月十四才是「太祖老君」聖誕,遂更改祭典日期[1]。另外一說是因為茅茂源考量原本的聖誕日所在的時期雨水特別多,所以將廟中各神的祭典日期統一集中在三月十四日[2]。
另外原本老君祠的祀壺有3個,後來又增加1個[註 6][2][5]。但後來管理員林英通覺得麻煩,跟太祖商量後改祀1支壺[5]。
註釋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