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布亞紐幾內亞經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巴布亞紐幾內亞資源豐富,但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為此政府制定了三次經濟發展計劃以促進經濟發展,並致力於吸引外資,然而國內仍然有許多人過著原始生活,全國人口中近37%生活在國際貧困線(人均1.25美元/天)以下。2016年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顯示,巴新在188個國家中列第154位。人口增長較快,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城市。不過失業率卻很低,據統計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失業率為2.5%,低於日本、韓國、德國、中國、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等世界主要國家。[3][4]
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受到提取行業的推動,自2000年中期以來,人均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平均為4%。該國在石油和天然氣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因此,莫爾茲比港和萊城等主要城市受到國際投資者的關注,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建築熱潮,以利用該國作為南太平洋地區區域經濟領導者的崛起所帶來的機遇。作為太平洋通往亞洲的門戶的戰略位置以及相對巨大的陸地和人口狀況(幾乎是其他小島嶼國家的7倍),這得到了很好的支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儘管巴布亞紐幾內亞貧困,但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開發受到了崎嶇地形和發展基礎設施的高昂成本的阻礙。農業為大多數人口提供了維持生計的生計。礦藏,包括石油,銅和黃金,占出口收入的72%。
澳大利亞、中國、日本等國家的預算支持和世界銀行主持下的發展援助有助於維持經濟。澳大利亞是巴布亞紐幾內亞最大的援助捐助國,2016年提供了5.06億美元(3.76億美元)的援助。1995年,巴布亞紐幾內亞政府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就結構調整方案達成協議,其中第一階段於1996年順利完成。1997年,聖嬰現象造成的乾旱造成嚴重破壞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咖啡,可可和椰子生產,農業經濟的主要支柱和出口收入的主要來源。 1997年咖啡產量被削減了50%。儘管乾旱存在問題,但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出現小幅回升。1999年增長率達到3.6%,2000年可能更高,比如說4.3%。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