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揚號裝甲巡洋艦 (1900年)
帝俄海軍軍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巴揚號裝甲巡洋艦(Баян)是俄羅斯帝國海軍建造的巴揚級裝甲巡洋艦首艦。由於俄羅斯帝國缺乏相關的建造能力,本艦由俄國向法國訂購併由法國公司進行建造。巴揚號建成後即編入俄國太平洋艦隊,並駐紮在旅順港(俄方稱為「亞瑟港」)。日俄戰爭爆發時,巴揚號在日軍的夜襲中遭到一定損傷;其後巴揚號主要為出港巡邏的俄國驅逐艦提供支援。1904年7月,巴揚號觸雷重創,其後困在港內,後在旅順會戰中被日本陸軍的重炮擊傷坐沉[1]。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方面將巴揚號打撈起來進行修理[2][3],並重新命名為阿蘇號裝甲巡洋艦(阿蘇)[4]。其在日本海軍中的正式分類依然是一等巡洋艦(裝甲巡洋艦)[5],主要用作訓練艦,1917年改裝為布雷艦。1930年,已經相當老舊的阿蘇號退役,並最終作為靶艦被擊沉。
俄國方面,原本的艦名「巴揚」來源於一部俄羅斯史詩中提及的一名吟遊詩人博揚[6]。在損失了本艦後,俄國方面將同級的3號艦再次命名為「巴揚」。
日本方面,在獲得這艘軍艦後所起的新名字「阿蘇」乃來源於九州的阿蘇山[7];除了「阿蘇」一名外,原本的候選名字還有「熊野」和「生野」[8]。
日本海軍中下一艘繼承了「阿蘇」一名的軍艦是阿蘇號航空母艦,不過尚未完全建成即中止了建造。
Remove ads
建造背景及概述
以巴揚號為首的巴揚級裝甲巡洋艦與俄國海軍此前的裝甲巡洋艦在設計理念上都有著相當的不同,其主要任務是為艦隊主力進行前出偵察[9]。艦上共安裝有26座貝爾維爾式燃煤水管鍋爐,兩座直立型三段膨脹複合式蒸汽引擎可以為全艦提供1萬6500匹馬力的推進動力,使得巴揚號可以獲得21節的額定最高航速[10]。本艦在海試時最高產生過1萬7400匹馬力,實際最高航速20.9節。本艦在10節航速下續航距離為3,900海里(7,200公里)[11],比起其同時代的日本對手,航程顯得相對不足。
巴揚號的主要武器為兩門分別安設於艦艏以及艦艉的45倍徑8英寸(200公釐)火炮,每門主炮都單獨安裝在一座位於上層甲板的炮塔內。艦上的8門6英寸(150公釐)單裝副炮則分散布置在艦體兩側的炮郭內[12]。艦上另有20門50倍徑75毫米火炮充當反魚雷艇火力,其中8門安置在艦體兩側以及上層甲板的炮郭內;剩下的12門則安裝在6英寸炮用轉座上,只配備有炮盾作為防護。此外艦上的輕火力還包括8門哈奇開斯47毫米炮和2門哈奇開斯37毫米炮。本艦的魚雷火力相對薄弱,只有2具魚雷發射管,每側各1具。
巴揚號的防護採用了哈威式表面滲碳裝甲,其水線裝甲帶裝甲厚度達到200毫米,而在艏艉則減少到100毫米;上層裝甲列板和炮郭的裝甲厚度為60毫米。至於甲板的防護,在中部炮組附近為50毫米,而其他地方則是一層30毫米裝甲疊加兩層10毫米裝甲板。炮座是170毫米;司令塔側裝甲則是160毫米。
Remove ads
艦歷
1898年5月,俄國海軍向法國地中海新鑄造與建設公司(FCM)下達了巴揚號的訂單[13]。1899年2月,巴揚號開始動工興建。1900年6月12日,建成下水。
1903年,服役不久的巴揚號由羅伯特·維倫上校擔任艦長,沿途訪問了義大利、北非和希臘,並於同年4月返抵喀琅施塔得。巴揚號只在喀琅施塔得逗留了幾個月,就在同年8月7日與同為法國建造的前無畏艦皇太子號一同啟程前往旅順。兩艦於同年12月2日抵達目的地,並一同編入俄國太平洋艦隊(後亦稱「第一太平洋艦隊」)[14]。
1904年2月8-9日夜間,日本海軍對旅順港內的俄軍艦艇發動了突然襲擊,日俄戰爭爆發。日軍最初用魚雷艇對港內俄艦進行魚雷攻擊,但無甚成效;其中巴揚號在當晚的襲擊中並沒有受到損傷,在日本的夜襲艦隊撤退後,巴揚號與防護巡洋艦阿斯科爾德號(或譯阿斯科利德號)受命充當備航艦(鍋爐不熄火,保持蒸汽壓力,隨時可出航)[15]。9日早上06:00前後,日本聯合艦隊第一艦隊第三戰隊司令出羽重遠海軍少將率艦接近旅順港進行偵察,08:08抵近至距離旅順口僅7000米處,其後退走,但港內俄軍包括巴揚號在內並沒有進行追擊[16]。
由於俄軍對於出羽的誘敵行動不為所動,日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海軍中將決定率領主力突入港內進行炮擊。11:45日本艦隊抵達旅順口外約8500米[17]。東鄉誤判了此前的魚雷襲擊的戰果,下令其艦隊用主炮轟擊陸地設施,而只用副炮與俄艦交戰,因此俄艦損失並不嚴重;其中第一戰隊的兩艘戰艦富士、八島選擇了巴揚號作為目標[17]。第二戰隊跟隨在第一戰隊後方,其中裝甲巡洋艦常磐逐次轉移目標,也向巴揚號進行了一番射擊[18]。12:15第三戰隊加入,其中高砂選擇了巴揚號作為目標;不過阿斯科爾德號一度逼近第三戰隊,高砂短時間內轉移目標到阿斯科爾德號身上,不久恢復對巴揚號的炮擊[19]。
在一輪交火後日艦退出港外。巴揚號受到9發炮彈的命中,並有一些飛濺的碎片造成損傷,但總體損傷輕微;乘員中6人陣亡、35人負傷。在戰鬥中巴揚號共發射28發203毫米炮彈、100發152毫米炮彈和160發75毫米炮彈。[20]

俄國人只用了幾天就完成了對巴揚號的修理,這艘巡洋艦隨後出港進行巡邏。同年3月11日,巴揚號連同防護巡洋艦諾維克號一起出港馳援魚雷艇警惕號(有時也稱其為驅逐艦),但警惕號終究在日軍多艘驅逐艦圍攻之下癱瘓,而沒能支撐到支援的到來。但巴揚號等艦的出現,也迫使日軍放棄了捕獲警惕號的行動。這艘魚雷艇最終沉沒,艦上只有數人由日軍獲救,其餘全部戰死。[21]
同年4月13日午夜剛過,俄軍魚雷艇可怖號在港外巡邏時遭到日軍驅逐艦圍攻。可怖號的艦長見勢不妙,立即駕船逃離,然而日軍一發炮彈擊中了可怖號的魚雷管,可怖號當即發生了大爆炸。06:30巴揚號和防護巡洋艦黛安娜號奉命前來支援,但這次依舊是晚了一拍,只救起了可怖號的幾名乘員,隨即遭遇了日軍同樣趕來的淺間、常磐以及第三戰隊的4艘防護巡洋艦艦隊,雙方再度發生交火[22]。俄軍時任太平洋艦隊司令斯捷潘·馬卡羅夫海軍中將見狀遂率領兩艘戰艦、3艘巡洋艦出港支援巴揚號,並且同時下令要求旅順港內的其餘俄艦也儘快做好準備出港。而另一邊,東鄉接獲俄軍主力出動的報告,也把手上的6艘戰艦全部派了出去。馬卡羅夫考慮到己方主力艦數量遠少於對方,於是下令返航。然而在返航途中馬卡羅夫的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觸雷爆炸、又引發彈藥庫殉爆而沉沒,在艦上的馬卡羅夫陣亡。[23]
同年6月23日,新任太平洋艦隊司令威廉·維特捷夫特率領太平洋艦隊旅順分艦隊出港,試圖突破日軍的封鎖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舊稱海參崴),巴揚號和其他巡洋艦在隊列的前頭。但在當天07:10前後、即將日落時,俄軍艦隊遇到了日軍艦隊的攔截,維特捷夫特不願意與擁有優勢兵力的日軍進行交戰,只能下令返航。本次行動中雙方沒有進行交戰。[24]
同年6月26日,日本陸軍已經占領了港外的高地,俄軍組織旅順港內的俄艦向日軍陣地進行炮擊。此後巴揚號等多次對日軍進行炮擊。
同年7月27日,港內俄軍出動戰艦列特維贊號,巡洋艦巴揚號、帕拉達號等出港進抵大河灣對日軍陣地炮擊,日軍派出春日、日進兩艦進行圍堵。俄艦發現日艦後即行撤回。然而在海港入口處,巴揚號右舷觸雷[25],造成大約10米的破損傷口,包括兩個煤艙在內多處進水,艦體右傾。這次觸雷使得巴揚號用了不少時間進行修理,修理作業一直持續到同年9月[26]。
同年8月10日,困守港內俄軍艦隊又一次突圍,日俄雙方艦隊遭遇,黃海海戰爆發;巴揚號則因傷缺席了這次戰鬥。是役維特捷夫特戰死,旅順分艦隊的俄艦除了部分艦艇抵達中立國港口外,大部分又回到了旅順港內。原巴揚號艦長維倫出任俄國第一太平洋艦隊司令。此後巴揚號一直被困在旅順港內[27]。艦上部分水兵則被分派到俄軍的地面守衛力量中去。
同年12月8日,占據高地的日軍炮兵開始將主要目標轉移到巴揚號上。當天從09:00到17:00,巴揚號遭到300餘發各型炮彈(11英寸(280公釐)榴彈炮彈以及6英寸(150公釐)炮)的襲擊,其中約有4-5發280毫米炮彈對巴揚號造成了重創;雖然沒有炮彈直接擊穿水下艦體,但造成了引擎艙起火,艦上乘員為了滅火而被迫向船艙內注水[28]。到9日,已經癱瘓的巴揚號在港區系留處坐沉,艦上乘員全部撤離。12月20日夜,港內俄軍對巴揚號進行了爆破。
Remove ads

1905年1月1日,旅順港內的俄軍向日軍投降[7],但在即將陷落之時俄軍對巴揚號進行了爆破,其後部主炮、以及後部右舷水線下都受到了破壞[29]。占領了旅順的日軍設法利用港內被擊沉的俄軍艦艇。同年5月25日,日軍開始著手巴揚號的浮起作業[30][31];同時這也是旅順戰役期間被擊沉的俄軍艦艇中第一艘開始打撈的艦隻[32]。同年6月24日,日軍成功將巴揚號浮起[30][33]。同年8月20日,日軍用拖船將其拖曳至大連市進行臨時修理[30]。8月22日,日本方面將艦名「巴揚」改為「阿蘇」[4][34]並列籍於日本海軍艦艇之中[35],隸屬於舞鶴鎮守府。次日阿蘇由戰艦鎮遠進行拖曳,在驅逐艦霞的護衛下,啟程前往舞鶴市進行大修[36]。8月27日,日本海軍正式將阿蘇定為一等巡洋艦[5][37][35]。8月28日,3艘軍艦抵達舞鶴港[30][36]。傷痕累累的阿蘇亟需進行大修,因此本艦缺席了在橫濱灣舉行的凱旋觀艦式[35]。
阿蘇的大修一直持續到1908年7月[28]。在此期間,艦上原有的鍋爐替換成了宮原式水管鍋爐。艦上的輕重武器也替換成了相同口徑的日本國產武器;不過其20門75毫米炮則換成了16門3英寸(76毫米)炮。[38]
1908年9月7日,日本方面將兩艘戰利艦(阿蘇、宗谷(原俄國瓦良格號)兩艦)編入訓練艦隊,給少尉候補生作遠洋航行用。
1909年3月14日,阿蘇、宗谷兩艦展開了遠洋航行訓練,出訪北美西海岸以及夏威夷等地,8月7日返抵橫須賀。
1910年2月1日,兩艦再度進行訓練航行,目的地包括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兩艦於同年7月3日返回日本。9月25日,兩艦移出訓練艦行列。
1911年4月1日,兩艦重新回歸訓練艦行列。同年11月25日,兩艦又一次出發,路線與上一年的訓練航行相同。
1912年3月28日,兩艦結束了航行訓練。同年4月20日,阿蘇不再作為訓練艦。[39]
1913年3月,阿蘇接受了新一輪改裝。艦上的203毫米炮替換成了兩門152毫米炮;魚雷發射管也拆了下來[40]。
1914年12月1日,阿蘇、宗谷兩艦再次獲指定為訓練艦。

1915年4月20日,兩艦開始了其最後一次遠洋訓練航行,行經拉包爾、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8月23日,兩艦結束訓練返回日本。[41]
1917年,阿蘇改裝成為布雷艦[42],一次可以攜帶420顆水雷[43]。
1920年4月1日,日本海軍正式將阿蘇的艦艇類別改為[44][45][46]。
1922年,日本出兵西伯利亞干涉俄國革命,阿蘇奉命在濱海邊疆州一帶進行巡邏。
1931年4月1日,日本海軍將已經相當老舊的阿蘇從海軍艦艇名錄中除籍[47]。阿蘇改名為「第4號廢艦」(廃艦第4号)[48]。根據《倫敦海軍條約》,日本方面著手建造新的布雷艦以代替老舊的阿蘇和常磐[42],即日後的沖島號。
除籍後的阿蘇預定用作試驗50倍徑三年式200毫米炮以及潛艇用魚雷的靶艦。1932年8月7日,之前一直系留在橫須賀的第4號廢艦(原阿蘇)由重巡羽黑拖曳出港[49]。8月8日,眾多軍艦雲集於橫須賀以及館山地區[50]。
當天09:00開始,各艦(金剛、妙高、那智以及潛艇部隊)從館山出動[51],而羽黑則拖曳著第4號廢艦到達東京灣外[52]。13:00,演習開始。第四戰隊第1小隊(妙高、那智)進行了射擊[53]。第4號廢艦在遭受了炮擊和魚雷攻擊後漸漸沉沒。

Remove ads
歷任艦長
- 亞歷山大·羅斯奇斯拉沃維奇·羅季諾夫 一等海軍校官(海軍上校):1900年1月15日 - 1902年4月3日
- 羅伯特·尼古拉耶維奇·維倫 一等海軍校官(海軍上校):1902年4月3日 - 1904年8月15日
- 費奧多·尼古拉耶維奇·伊萬諾夫 二等海軍校官(海軍中校):1904年8月15日 - 1904年12月20日
下表系根據《日本海軍史》第9、10卷《將官履歴》,以及《官報》進行整理。
- 石井義太郎 海軍大佐:1907年10月15日 - 1909年10月1日
- 佐藤鉄太郎 海軍大佐:1909年10月1日 - 1910年9月26日
- (兼)笠間直 海軍大佐:1910年12月1日 - 12月17日
- 中島市太郎 海軍大佐:1911年4月1日 - 1912年5月22日
- (兼)廣瀨順太郎 海軍大佐:1912年9月27日 - 12月1日
- 榊原忠三郎 海軍大佐:1912年12月1日 - 1913年12月1日
- 小山田仲之丞 海軍大佐:1913年12月1日 - 1915年10月1日
- 有馬純位 海軍大佐:1915年10月1日 - 12月13日
- 桑島省三 海軍中佐:1915年12月13日 - 1916年12月1日
- 花房太郎 海軍大佐:1916年12月1日 - 1917年12月1日
- 大見丙子郎 海軍大佐:1917年12月1日 - 1918年6月1日[54]
- 中川寛 海軍大佐:1918年6月1日[54] - 1918年11月10日[55]
- 井手元治 海軍大佐:1918年11月10日 - 1919年11月20日
- 小泉親治 海軍大佐:1919年11月20日 - 1920年11月20日
- 森本兔久身 海軍大佐:1920年11月20日 - 1922年7月1日[56]
- 七田今朝一 海軍大佐:1922年7月1日 - 11月10日
- 原道太 海軍大佐:不詳 - 1923年7月20日[57]
- 德田伊之助 海軍大佐:1923年7月20日 - 1924年5月7日
- 高橋三吉 海軍大佐:1924年5月7日 - 11月10日
- 山口延一 海軍大佐:1924年11月10日 - 1925年11月20日
- 畔柳三男三 海軍大佐:1925年11月20日 - 1926年11月15日
- (兼)清宮善高 海軍大佐:1926年12月1日[58] - 1927年1月10日[59]
Remove ads
同級艦
- 海軍上將馬卡羅夫號裝甲巡洋艦 (1907年)
- 帕拉達號裝甲巡洋艦 (1906年)
- 巴揚號裝甲巡洋艦 (1907年),第二艘以「巴揚」為名的軍艦
注釋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