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黎區份
概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巴黎全市劃分為20個區(Arrondissement),並以順時針方向加以編號。
區份信息

Remove ads
歷史

1795年10月11日,巴黎第一次被劃分為12個區。此次劃分一直維持到1860年市郊併入巴黎導致重新分區。
當時,有9個區位於塞納河右岸,3個區位於塞納河左岸,基本上按照從西向東、從北向南依次增大的順序進行編號。這12個區的面積差異很大,形狀與今天的劃分相比更無規則。每個區又被劃分為4個街區,直接沿襲自1790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48個巴黎區劃。


奧斯曼男爵自1853年起擔任塞納省省長,每天往布洛涅森林方向堵塞的車水馬龍讓他感到擔憂,於是他計劃從1856年開始將帕西和訥伊等區段併入巴黎,以此來擴大星形廣場的面積,並將入市稅徵收處遷移至馬約門。
拿破崙三世則構想一個包括整個塞納省以及默東和塞夫爾在內的「大巴黎」。他創建了一個由亨利·西蒙伯爵(Comte Henri Siméon)擔任主席的委員會,dont le rapport préfigura les aménagements de la capitale et son agrandissement[1]。
幾年之前,梯也爾城牆的修建導致一些市鎮被城牆一分為二。此外,時任法國內政部長克洛德-阿方斯·德朗格勒認為,位於梯也爾城牆和包稅人城牆之間的轄區的經濟繁榮完全歸功於巴黎[2][3]。
1859年,原定從西向東、從北向南給各區編號的計劃被捨棄了,因為這種編號方式會使今天的16區成為13區,而13被視為一個不吉利的數字:1860年前第13區還不存在的時候,有一句俗語「與13區區長結婚」(se marier à la mairie du 13e arrondissement),意為「與人姘居」,即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4],當時住在巴黎西邊——尤其是帕西——的一些有權勢的人物對此不滿。帕西市長讓-弗雷德里克·波索提議按照螺旋形從巴黎最中心開始編號,這樣一來13就被分給了巴黎東南部居民最多的一個區。
Remove ads
巴黎的邊界從包稅人城牆一直拓展到了梯也爾城牆,儘管位於巴黎邊界上的一些市鎮表示反對。該決定在1859年6月16日以法令形式通過,包含11個條款[5]:
巴黎的邊界被拓展至防禦性城牆(即梯也爾城牆)的前沿帶腳下
根據該法令的第2條,巴黎市包含20個區,由同樣數量的選區組成。該法令的第3條確立了行政架構,包括一個有60名成員的市政議會[6],每個區至少2人。
巴黎從1859年的3 438公頃變為1860年的7 802公頃,即擴展了4 365公頃;若扣除塞納河所占的面積,則從3 228公頃增長為7 088公頃[7]。
該次擴展的日期通常被認為是1860年1月1日,然而,這個觀點只是部分正確。實際上,上述頒布於1859年11月3日的法令,在11月5日即生效,且該法令只規定了一個在次年1月1日生效的條款,即入市稅徵收處的地點擴展至城市新邊界[8],這一點出現在該法令的第4條。
巴黎近郊的工廠和商鋪在五年裡享受免稅,該政策的目的是制止工業界留在近郊或駐入巴黎,以便減少工人階層的人數。出於同樣的動機,美麗城和聖安托萬郊區被分成了兩部分。
Remove ads
1860年1月1日,隨著1859年6月16日法令的施行,位於曾經的包稅人城牆以外直到梯也爾城牆的巴黎近郊併入巴黎市區,使得巴黎各區重新進行劃分。在全新的城市邊界上,新增了8個區,且制定了螺旋式排序法。
共有24個市鎮受到該擴展的影響。其中4個被完全取消,被併入巴黎,它們的名稱現在僅表示街區。對於被梯也爾城牆一分為二的20個市鎮,法令刪除了其中7個,將其轄域重新分配於巴黎和臨近市鎮之間。另外13個市鎮則失去了它們位於城前內部的轄域,但保留了原先的名稱。
以下市鎮全部或部分被併入巴黎:
- 分配於巴黎和相鄰市鎮之間[9]:
Remove ads

高盧-羅馬城牆
卡洛林城牆
腓力·奧古斯都城牆
查理五世城牆
路易十三城牆
包稅人城牆
梯也爾城牆
今日邊界
1860年以來,巴黎各區基本上沒有變化,只是隨著巴黎輕微地擴展,一些區的邊界也向外延伸。巴黎在1954年達到今天的城市邊界[10],面積達到10 540公頃,而1859年和1860年分別為3 438公頃和7 802公頃[7]。
2016年2月,巴黎市長在巴黎議會提出了一項設想:在2020年前將巴黎最中心的4個區合併為一個約有十萬多居民的區[11]。2016年2月巴黎議會對這項改革提案進行了投票表決[12]。
該提案涉及的4個區中,第三區是人口最多的,因此該區區政府所在地從2017年2月開始進行了翻新。2018年,斯普勒街(rue Spuller)的馬路和人行道一律進行了翻新,用來給第三區的區政廳提供門前廣場。另外,博多瓦耶廣場(place Baudoyer)的第四區區政廳,也將提供新區政廳的服務。這兩個區政廳都位於洛保街(rue Lobau)且彼此相距僅300米。而第一區和第二區的區政廳則被認為面積太小。
2018年5月,這4個區的選民將通過信件的方式在第三區和第四區的區政廳之間進行投票,並選出合併後新區的名稱。從2018年10月8日至14日之間這四個區的居民提出的名稱中,巴黎市政廳以及各區區政廳選出了四個:巴黎中心(Paris Centre)、巴黎之心(Cœur de Paris)、巴黎第一區(Premiers arrondissements de Paris)和巴黎1 2 3 4(Paris 1 2 3 4)。最終確定的名稱為巴黎中心(Paris Centre),區政廳則被確定在第三區[13]。
該提案於2016年8月提出,並於2016年下半年進行辯論[14][15]。該提案最終獲得通過,法律於2017年2月頒布[16][17]。
這項改革將從2020年第二輪市政選舉的次日開始實施[18],前4個區並不會被刪除[19],而是合併成為一個行政區及選舉區,該區擁有一個議會、一個共同的區政廳。巴黎的議員數量不變。
於是,巴黎的轄區被劃分為17個區,覆蓋範圍與當前的20個區完全重疊。國民議會法律委員會已規定,各區編號應與相應原先編號相同[19],因此編號從1直接跳到5。
備註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