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市舶司
中國古代在港口管理外貿的部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市舶司是中國在唐、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設立的海上對外貿易管理機構,相當於現在的海關。明清兩朝反覆「海禁」。明洪武三年(1370年)「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年)撤銷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撤銷全部市舶司,設立江、浙、閩、粵四處海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南巡,在蘇州親眼目睹洋商船隻絡繹不絕,引起警覺,下旨除粵海關外,撤銷所有其他海關。是為「一口通商」。
唐朝市舶司
唐高宗顯慶六年(661年),在廣州創設市舶使,派專官充任,總管海路邦交外貿[1]。
宋朝市舶司
- 北宋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設廣州市舶司。
- 北宋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設杭州市舶司、明州市舶司(明州為今寧波)。
- 北宋宋神宗熙寧年間,設秀州澉浦市舶司(今海鹽縣)。
- 北宋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設福建市舶司(位於今泉州)、密州板橋市舶司(位於今青島)。
- 北宋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設秀州華亭市舶司(今上海松江區)。
- 南宋宋高宗紹興十五年(1145年),設江陰港市舶司、溫州市舶司。
南宋設有八個市舶司,主要分布於東南沿岸,江陰、秀州華亭、秀州澉浦、杭州、明州、溫州、泉州、廣州。泉州在此時發展為通商大港[2]。
宋代市舶司有如下幾種職能:
船舶出入口管理:
出入口貨物管理:
- 派兵監守入港船舶,防止透漏逃稅。即「編欄」
- 上船驗貨。即「閱實」
- 對入口貨物抽取入口稅。即「抽解」
- 為朝廷收購舶來品。即「博買」
海上禁防:
- 監管禁運地區(遼、金)
- 監管違禁品貨物輸出(如金、銀、銅、鐵、鹽等)。
元朝
元朝改稱市舶提舉司,曾設有七處:廣州、泉州、杭州、慶元(今寧波)、上海、澉浦(今海鹽縣)、溫州[3]。
13世紀末,只在慶元、泉州、廣州三處港口設置。
明朝
- 洪武七年(1374年),明州、泉州、廣州三市舶司同時關閉廢棄。
- 永樂元年(1403年),復置太倉黃渡、寧波、泉州、廣州、交趾雲南五市舶司[4],准日本通貢寧波,琉球通貢泉州,但民間海禁事例並沒有取消。
- 成化十年(1474年),福建市舶司提舉武全在福州澳橋購買土地,福建市舶司正式從泉州遷到福州,並廢止泉州的來遠驛。自此泉州的福建市舶提舉司歷時380餘年的使命至此結束[5][6]。
- 嘉靖二年(1523年),嚴申海禁,罷浙江、福建二市舶司,只留廣東市舶司,不久廢除。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經鳳陽巡撫唐順之的請求,三司才得到恢復。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浙江市舶司以浙江巡撫劉畿的請求,又罷。福建市舶司開而復廢,至萬曆中始恢復。自此以後,終明之世,市舶司無大變動。
清初海關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准四口通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南巡,在蘇州親眼目睹洋商船隻絡繹不絕,引起警覺,下旨除粵海關外,撤銷所有其他海關。是為「一口通商」。不過戶部的江浙閩三海關及其下屬各口岸有維持運轉。產生一口通商的誤解,源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洪任輝(James Flint)嘗試申請前往寧波港貿易,並闖入非外貿口岸天津而震動朝廷,乾隆帝遂下令嚴格限制英國商人只能在廣州貿易[7]。
乾隆帝本想依照英國願望整頓寧波港,但認為「粵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藉洋船謀生」,故維持限令。而廈門的閩海關一直容許西班牙(呂宋)、暹羅、爪哇、蘇祿等國商船入港,並有配套牙行服務。[來源請求]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