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布拉格拋窗事件
維基媒體消歧義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布拉格拋窗事件或布拉格擲窗事件(德語:Prager Fenstersturz,捷克語:Pražské defenestrace,拉丁語:Defenestratio Pragensis)是發生在波希米亞歷史上的三次事件,在這些事件中,有人被從窗戶扔出。英語「defenestrate」一詞的首次使用正是為了描述1618年發生在布拉格的事件,當時不滿的新教等級制度成員將兩位王室官員及其書記從布拉格城堡的一扇窗戶扔出,並撰寫了一份詳盡的護教文為其行為辯護。在中世紀和近代早期,擲窗並非罕見,這一行為通常帶有私刑與暴民使用暴力的成分,是一種集體實施的謀殺形式。
![]() |

第一次政府相關的擲窗事件發生於1419年,第二次發生於1483年,第三次則是在1618年。儘管如此,「布拉格擲窗事件」一詞通常特指第三次事件。不過,有時1483年的事件並不被認為是「重大擲窗事件」,這也導致當1618年的事件被稱為「第二次布拉格擲窗事件」時會存在一定的歧義。三次擲窗事件都引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第一次導致了波希米亞內部的胡斯戰爭,第二次擲窗事件則促成了國內為期31年的宗教和平(即庫特納霍拉宗教和約),第三次則引爆了席捲全歐洲的三十年戰爭。
Remove ads
第一次布拉格拋窗事件
1415年,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波希米亞的宗教改革家揚·胡斯在康斯坦茨宗教會議中被羅馬教廷判決為異端並以火刑處死後,引起支持胡斯的地方貴族及民眾對教廷激烈抗議,最後教廷對波希米亞發佈「禁行聖事」的處罰禁令。1419年,在神聖羅馬君主(只當選羅馬人民的國王,未就任帝位)兼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四世斡旋下,終於讓禁令解除,然而原本以胡斯信徒為主的布拉格市議會卻遭到解散,還有人被逮捕,代之而起的是以天主教為主的新市議會。胡斯信徒非常憤怒,同年7月30日,部份激進的胡斯信徒在神父揚·柴利夫斯基的率領下走上街頭示威遊行,人潮聚集至新市政廳前的查理廣場,要求釋放被逮捕的胡斯信徒。隨著遊行群眾情緒的高漲,也益發激起反胡斯派的不滿,突然有人由市政大廳的窗口向胡斯信徒丟擲石塊,立刻引爆了一觸即發的情勢。狂怒的激進份子衝進新市政廳,在群眾的鼓譟煽動下,活活地將市長及市議員共7人自新市政廳的窗戶扔向樓下一大群手持長矛的抗議者,此即為「第一次拋窗事件」。之後暴動更加激烈,開始攻擊天主教教堂及相關人物,導致神聖羅馬帝國出兵鎮壓,胡斯信徒也全面起事,引發長達15年的胡斯戰爭。
Remove ads
第二次布拉格擲窗事件

這起擲窗事件發生於1483年9月24日,正值國王拉迪斯勞二世統治期間布拉格城內局勢動盪之時。當時他雖為波希米亞國王,但直到1490年馬加什·科爾維努斯逝世後,他才成為摩拉維亞藩侯國與匈牙利王國的統治者。
出於對自身影響力的擔憂,主張「兩種形態領聖餐派」的黨派在布拉格老城、布拉格新城與小城區發動了一場暴力政變。老城區市長與新城區七位議員的屍體被從各自的市政廳窗戶中扔下。這場政變有效限制了統治權力,並阻止了胡斯戰爭前的舊體制恢復。
1483年10月6日,布拉格的三個市鎮簽署了統一與共同行動的協定,確立了聖餐雙形論派的統治地位。事態的發展最終導致庫特納霍拉宗教和約的實現,並在1485年的庫特納霍拉會議上宣告了兩種教會的平等地位。
第三次布拉格拋窗事件

155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簽署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承認波希米亞人宗教信仰現狀。1609年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頒布了「皇帝帝國憲章」,進一步允許了波希米亞人的宗教自由。16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提亞斯派遣耶穌會教士進入波希米亞,意圖在波希米亞復興天主教,並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大公為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是一名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對波希米亞的新教徒進行大規模的迫害,並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動,拆毀他們的教堂。於是在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衝進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將兩名帝國大臣威廉·格拉夫·斯拉瓦塔、雅羅斯拉夫·博爾齊塔·馮·馬丁尼茨及一位書記官菲利普·法布里奇烏斯共3人從窗口扔出,此即為「第二次布拉格拋窗事件」。三人僥倖墜落堆肥中而未受傷,隨即逃至斐迪南國王處報告造反。1619年新教徒成立臨時政府,由30位成員組成,推舉腓特烈五世為王,宣佈波希米亞獨立,引發白山之戰,雖以慘敗告終,但戰後的嚴酷處置卻釀成影響歐洲深遠的三十年戰爭。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