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帖木儿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帖木儿建筑
Remove ads

帖木兒建築是14世紀末至15世紀伊朗及中亞建築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帖木兒征服了中亞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帖木兒帝國(1370-1507年),並引領了帖木兒文藝復興。建築方面,帖木兒王朝贊助修建了該地區一系列宮殿、陵墓和宗教紀念碑。其建築規模宏偉,有著奢華的瓷磚裝飾和精緻的幾何拱頂。這種建築風格伴隨其它帖木兒藝術傳遍了整個帝國,並影響了從中東、印度次大陸一帶其他帝國的建築風格。

Thumb
撒馬爾罕古爾-埃米爾陵,其中埋葬著帖木兒帝國的創始人帖木兒

特徵

Thumb
撒馬爾罕沙希辛達陵墓群的瓷磚裝飾實例(14世紀末至15世紀)

帖木兒建築延續了伊爾汗國大規模修建奢華紀念碑的傳統,同時改進了以前的設計和技術。[1][2]帝國統治者在征服的土地上招募最優秀的工匠,甚至強迫他們遷往帝國首都。[3]

Thumb
撒馬爾罕比比哈努姆清真寺的肋狀洋蔥形圓頂(1399–1405年)

長期以來,磚是當地的主要建築材料。為了在大塊磚面上覆蓋彩色裝飾,人們採用了班納伊瓷磚技術降低製作幾何圖案和庫法體銘文的成本,而之前的瓷磚馬賽克技術因較為昂貴,又能長期保存,被用於製作曲線花卉圖案。[4][4]室內牆壁通常用類似紙漿的灰泥覆蓋,並用圖畫、貼金浮雕裝飾。[4][5]一些紀念碑還使用了大理石鑲板。[6]

許多帖木兒宗教紀念碑都以顯眼的圓頂為標誌。圓頂多為雙層,由內穹頂(內部可見)和較高的外穹頂(外部可見)組成。外觀上,圓頂呈洋蔥狀(即側面凸起,頂部尖),由一個高大的圓柱形鼓形座支撐,主要裝飾為綠松石色瓷磚,有時帶有柱身凹槽或棱紋。[7][6][4]

Thumb
古爾·阿米爾陵墓圓頂的內部,顯示了下方方形墓室和上方圓形圓頂之間的過渡

從內部來看,帖木兒圓頂的結構支撐與早期的伊朗圓頂不同。此前,下側方形室頂部經由四個斜角拱過渡,形成圓頂所在的八角形底座。在帖木兒建築中,沿著方形室的牆面修建拱門,通過角落處的斜拱實現方形室與拱門之間的過渡,拱頂之間由凹面拱肩連接在一起,為上方的圓頂形成一個更接近圓形的底座,這使得方形室和穹頂之間的垂直過渡更加動態。[7]

Thumb
赫拉特高哈爾紹德陵墓內的斜網拱頂(15世紀初)

帖木兒王朝的另一個重要創新是更加複雜、流暢的幾何拱頂排列。[1][4]大拱頂通過相交的肋架券分成幾個較小的拱頂,然後可以進一步細分或填充鐘乳石簷口和其他類型的裝飾。鐘乳石簷口(也稱為「鐘乳石」或「蜂窩」雕刻)也通過使用更小的單元來創建三維幾何形狀,變得比以前更加複雜。在拱頂各部分間交替使用裝飾類型或圖案,可以實現視覺平衡。[4]將這種被稱為「斜拱網」的拱頂技術與十字形平面相結合,[8]並用開放式拱門和窗戶破除支撐牆封閉感,打破圓頂、斜拱和牆壁之間原有的嚴格界限,創造出多樣、精緻的室內空間。[4]

Remove ads

古蹟概況

帖木兒統治時期的紀念碑

Thumb
位於哈薩克斯坦哈茲拉特土耳其斯坦的霍賈·艾哈邁德·亞薩維(Khoja Ahmed Yasawi, 1389–1399)陵墓

呼羅珊、河中地區一帶的撒馬爾罕布哈拉赫拉特馬什哈德等地保存有最為完好的帖木兒帝國遺蹟。[4][9]帖木兒時期的紀念碑以體積著稱,[4]現存最早的主要建築之一是位於突厥斯坦(在今哈薩克斯坦)的霍賈·艾哈邁德·亞薩維陵墓。這座巨大的墓葬建於1389年至1399年,環繞蘇菲派瓦里艾哈邁德·亞薩維的墳墓修建,墓葬整體呈矩形,有著十分複雜但合理的房間布局。[5]

Thumb
沙赫里薩布茲的阿克薩拉伊宮遺址

帖木兒時期的其他重要古蹟包括位於其首都撒馬爾罕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和古爾-埃米爾陵,以及位於沙赫里薩布茲的阿克薩拉伊宮。[4]古爾阿米爾陵墓和比比哈努姆清真寺的裝飾奢華,門廊高大,頗為知名。阿克薩拉伊宮(意為「白色宮殿」)是帖木兒的冬宮,建於1379年至1396年,現僅有高大的宮門殘存。[10]

古爾阿米爾陵作為帖木兒及其部分繼任者的陵園,是一座有著宏偉入口的庭院,從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圍繞庭院進行了一系列擴建,成為包括一所伊斯蘭學校和一所清真寺在內的大型建築。[11]

Thumb
撒馬爾罕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1399–1405)

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得名於帖木兒妻子(其陵墓位於該清真寺對面),建於1399年至1405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該清真寺設計為集會式清真寺,按照當地傳統布局,由一個宏偉的門道進入大庭院,四周環繞著四個伊萬。除入口側外,每個伊萬都通向其後面的一個圓頂房間。東側的伊萬更為寬敞精緻,通向主祈禱大廳,大廳上方是該建築最大的圓頂。清真寺正面還對稱排列著四座細長的宣禮塔。[6][12]

Thumb
從撒馬爾罕的夏伊辛達(Shah-i Zinda)入口看到的景色(14世紀末和15世紀)

帖木兒王朝的其他皇室親屬和高級官員的陵墓則採用更小、更傳統的圓頂結構。在撒馬爾罕的夏伊辛達墓地中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墓葬。[13]這座墓地早已存在,但後來逐漸荒廢,在帖木兒及其繼任者統治時期被重新規劃為紀念陵園,如今,陵園中裝飾華麗的主要建築經過現代修復,排布在一條狹窄的街道上。[6]

帖木兒之後

繼任者建設的規模略小。[4]帖木兒的兒子兼繼承人沙哈魯將首都從撒馬爾罕遷至赫拉特(位於今阿富汗),[14]他重建集市,翻修赫拉特城堡英語Herat_Citadel,建造清真寺和宗教學校,使這座城市煥發新生。此後,城中委託修建的宗教學校多採用此種形制。[15]

Thumb
馬什哈德伊瑪目禮薩聖陵的高哈爾紹德清真寺(1416-1418年)庭院

沙哈魯的妻子高哈爾紹德(卒於1457年)是15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建築贊助人之一,這一時期帖木兒建築極為精緻。她的紀念建築物主要分布在馬什哈德和赫拉特。[4]她下令修復馬什哈德的伊瑪目禮薩聖陵,並於1416-1418年間在其旁邊修建了一座清真寺。這座清真寺至今仍存在於經過大規模擴建的建築群內,被稱為高哈爾紹德清真寺英語Goharshad_Mosque,由與聖殿相連的四伊萬庭院組成。宮殿建築裝飾華麗,有馬賽克瓷磚裝飾,米哈拉布上方有精緻的拱頂。[16]

Thumb
卡吉爾德的吉亞蒂亞宗教學校(約1444),帶有鐘乳石簷口、斜拱頂和燈籠形圓頂的祈禱大廳

19世紀以來,高哈爾紹德在赫拉特的一些紀念建築物已被摧毀或嚴重損壞。如1885年,英國人拆毀了部分高哈爾紹德陵墓(修建於1417-1438年間),然而陵墓殘餘的部分依然體現出其所贊助的建築品質之高,特別是陵墓內部拱頂和裝飾的先進程度足以證明這一點。[14][17]陵墓由沙哈魯的首席皇家建築師加瓦姆丁·希拉齊設計修建,他還參與了馬什哈德清真寺等其他項目的建設。[18][19]

加瓦姆丁最後的作品是位於哈爾蓋爾德的吉亞西伊亞宗教學校,由沙哈魯的大臣吉亞斯丁·皮爾·艾哈邁德·赫瓦菲委託建造。碑文記載其完成時間為1444年,但由於加瓦姆丁於1438年去世,因此它由一位名叫吉亞斯丁·設拉茲的建築師完成。[19]該建築進一步展現了某些設計元素的頂峰。其鋪有瓷磚的庭院呈矩形,但帶有斜角,有助於將四個立面相互融合。入口兩側分別是祈禱廳和演講廳擁有複雜的斜網拱頂和門廊系統,並配有燈籠式天窗英語Roof_lantern,以便光線透入。[20]

Thumb
撒馬爾罕雷吉斯坦廣場上的兀魯伯宗教學校正面(1417–1420年)

兀魯伯治下,撒馬爾罕的雷吉斯坦廣場首次被改建成類似當前樣式的紀念性建築群。他在廣場周圍修建了三座建築,其中只有兀魯伯宗教學校英語Ulugh_Beg_Madrasa(建於1417-1420年間)保存至今,[a]其正面高大,裝飾豐富。[6]他還於1420年建造了兀魯伯天文台英語Ulugh_Beg_Observatory,20世紀對該天文台的發掘顯示,它最初應是一座圓柱形的三層建築,裡面有巨大的六分儀日晷和扇形儀。[6]

Thumb
撒馬爾罕兀魯伯天文台的巨型六分儀遺蹟(1420年)

15世紀下半葉,許多新建築拔地而起,但保存至今的少之又少。蘇丹忽辛·拜哈拉是帖木兒王朝最後一位重要統治者,也是一位多產的建築商,儘管他的工程僅限於赫拉特及其周圍仍然控制的地區。[15]1469年,他在城市的東北部修建了巨大的賈哈那拉花園(Bagh-i Jahanara)。1492-1493年,他在高哈爾紹德陵墓北側新建了一座大型宗教學校,如今只有四座宣禮塔尚存,但保留的精美裝飾足以證明當初的富麗堂皇。1480年左右,他還擴建了馬扎里沙里夫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的陵墓馬扎里沙里夫清真寺[15]他的維齊爾阿里希爾·納沃伊也為修復當地的許多神殿和清真寺做出了貢獻,還為自己建造了伊赫拉西亞(Ikhlasiyya)建築群。[14]

Remove ads

遺產與影響

帖木兒建築在伊斯蘭世界廣大地區的藝術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種建築風格最終融入了鄂圖曼帝國的視覺文化[21],還通過帖木兒後裔建立的莫臥兒王朝傳入印度次大陸[22]。在伊朗,薩法維王朝也繼承了帖木兒風格,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帝國建築[23]

14世紀末至15世紀,伊朗西部被烏古斯人黑羊王朝白羊王朝所統治。這兩個派系所修建的紀念碑留存不多,但足以證明帖木兒風格在這一時期已經向西傳播。[21]

注釋

  1. 如今矗立在廣場周圍的另外兩座紀念性建築建於 17 世紀。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