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廣州國民政府(1931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广州国民政府(1931年)
Remove ads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俗稱「廣州國民政府」,是1931年5月28日中國國民黨內反蔣各派在廣州成立的政權機關,由汪精衛派、孫科派、西山會議派聯合廣東廣西實力派陳濟棠、李宗仁等組建,總部設於廣州,自認為是合法中央政府。其機構包括國民政府委員會、政務委員會等,管轄廣東、廣西兩省軍政事務,並編組多個國民革命軍集團軍。經過多次交涉和談判後,1932年1月5日,該政權機關撤銷。粵桂雙方改設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西南執行部等黨政機構,直到1936年兩廣事變結束後撤銷[1][2]

快速預覽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首都 ...
Remove ads

背景與籌組

約法之爭與湯山事件

1930年10月3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在開封軍次發表「江電」,建議國民黨中央召開國民會議,制定《訓政時期約法》,選舉總統。而立法院院長胡漢民則堅決反對國民會議討論《約法》。兩人矛盾加深,是為「約法之爭」。1931年2月28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以「操縱黨務」、「把持立法院」、「阻止外交」、「包庇反動」(指許崇智)、「破壞約法」的罪名,將胡漢民拘禁於湯山,3月8日遷南京雙龍巷寓所,再遷香鋪營孔祥熙宅,是為「湯山事件」。

1931年3月2日,國民黨中央常委會決議召開國民會議,制定《約法》。又宣布念胡漢民「曾著勞績」,准其「稱病」辭本兼各職,改選林森為立法院院長,邵元沖為副院長、代院長。蔣介石在國民政府紀念周說明軟禁胡漢民的原因。3月4日,蔣又宴請立法委員,要求諒解。國民黨的粵、寧分裂由此開始。

反蔣各派的動員

軟禁胡漢民引起國民黨各反蔣派勢力的不滿,特別是以廣東、廣西為核心的陳濟棠李宗仁等實力派軍人,國民黨內部反蔣派雲集廣州,開始醞釀聯合反蔣[3]。3月5日,陳濟棠致電慰問胡漢民。7日,國民黨粵籍元老古應芬不滿蔣介石囚禁胡漢民,潛逃到廣州,並致電國民政府辭文官長職,表示「病癒後即出洋」。 西山會議派分子和孫科的「再造派」骨幹也先後來到廣州、香港。再造派還在廣州出刊《中央導報》[4]

3月8日,南京國民黨中央執委會通電解釋胡漢民辭職原因。而胡漢民被囚後,海外華僑紛紛發電譴責蔣介石。駐美國公使伍朝樞下旗回國,以示抗議。航空署署長張惠長由南京逃至廣州。5月6日,南京國民政府改任毛邦初署理航空署長。

在此期間,廣東陳濟棠粵系加緊和廣西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進行商討,處理此前多次粵桂戰爭後粵桂兩方的善後和和平問題。3月19日,黃紹竑到廣州,與陳濟棠、陳銘樞會商廣西善後事宜。在此之前,陳濟棠也曾派香翰屏林翼中斡旋與廣西議和事。另外在4-5月間,駐桂粵軍撤回廣東,將粵軍負責的防區交由李宗仁、白崇禧管理,粵軍又調動頻繁,軍火大批運往韶關香翰屏師布防東江李揚敬師布防北江陳漢光警衛團調回廣州,並在汕頭港布雷[5]。4月28日,由於不願反對蔣介石,又與陳濟棠政見不合,陳銘樞遂出巡西江,此後離穗去港,從上海去日本。到5月,陳濟棠開始剪除陳銘樞的勢力,下令將蔡廷鍇部設在廣州的軍火庫封閉,又調海軍和炮兵、步兵、憲兵、陸戰隊多個營將駐守長洲炮台的保安四團包圍,雙方激戰後保安團被改編,軍官全部撤換,該團團長翁騰輝泗水乘輪逃往香港。另3個保安團(保安團屬省政府指揮)也被陳濟棠下令繳械。事後陳銘樞以省政府主席身份致電陳濟棠表示抗議,陳濟棠則僅復電解釋一番。此後陳銘樞派代表孫希文向蔣介石報告粵省形勢,孫希文又攜蔣函去江西慰勞和爭取十九路軍蔣光鼐蔡廷鍇戴戟等的支持。陳濟棠亦派香翰屏去江西拉攏第十九路軍反蔣,被蔣光鼐蔡廷鍇拒絕。蔣還電促第十九路軍駐穗辦事處撤出廣州。

彈劾蔣介石案

4月30日,國民黨中央監委鄧澤如林森蕭佛成古應芬(林、蕭在國外)在廣州聯名發出「陷電」彈劾蔣介石,指其「違法叛黨、竊奪軍權、潛植羽翼、養兵自重、剿共不力」,「包庇宋子文侵食煙賭款項、操縱金融、鬻官賣缺、濫發公債、起用群醜、迫害功臣」,並請「愛護黨國諸同志急起圖之」,對蔣「給予嚴厲處分」。此後,另5位國民黨中央監委蔡元培、張繼、吳稚暉、張靜江、李石曾則致電鄧澤如等4人說:「可歸諸絕對誤會,彼此可不再論。」對於彈劾程序,蔣介石在國民政府紀念周指其彈劾手續不合,似「別有作用……如有武人用兵,中央可不用一兵,在最短期內平亂」。蔣介石又呈國民黨中央自請議處:「中正理當靜候查辦,服從黨命,決不稍有戀棧。」中央監委會則函蔣,說古應芬等的通電「其語皆 拾浮言,任意指斥」,要蔣「暫勿深究」[6]

粵桂共開反蔣

5月,寧粵雙方的矛盾進一步升級,同時由於寧、粵對立,廣州發生金融恐慌風潮。銀行只收毫銀,導致紙幣大跌。國民黨要人云集香港。古應芬致電吳鐵城,要吳轉告蔣指若能恢復胡漢民自由「則眾怒可平,南方即可安定」。吳鐵城則復電稱已決定請胡出席國民會議,「望粵方釋除誤會,共維大局,以免同室操戈」。汪精衛亦通電國民黨各黨部,說蔣「暴橫日甚,言之痛心」,要廣東「奮起討蔣」,應「召集臨時全國代表大會,解決一切」。當時,主政廣東軍政的陳濟棠部有5個師、2個獨立旅、3個獨立團、5個教導團、10個特務營的兵力。5月3日,第八路軍總指揮陳濟棠主持的新粵系表態。陳濟棠偕第59師師長余漢謀、第62師師長香翰屏、第63師師長李揚敬、新16師師長楊鼎中、新1師師長朱為珍、第四艦隊司令陳策、獨立旅旅長黃任寰、獨立第一旅旅長張瑞貴、虎門要塞司令陳慶雲、空軍司令黃光銳等聯名通電響應古應芬等的「陷電」,說「今蔣氏惡罪貫盈,神人共憤,四海之內,願與偕亡」,故「昭告天下,如蔣中正不亟引退,仍欲負固以暴力維持其地位」的話,則「耿耿此心,只為黨國爭存亡,為天下留正氣,正誼所在,義無反顧」。5月8日,孫科在上海致電陳濟棠等,指自己「調停之責,再不忍辭」,希望粵方「力持靜默」,不宜「窮兵黷武」。11日,蔣介石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紀念周報告指陳濟棠「勾結張發奎、桂軍、改組派圖叛中央」,「作陳炯明第二」,「中央自有處分辦法」[6]何應欽、東北軍張學良、滇系龍雲亦通電勸陳濟棠等「取消前言,停止一切行動」,「勿為破壞和平統一之罪人」。

5月4日,由蔣介石控制的南京國民黨中央敦請胡漢民出席國民會議,胡漢民致電古應芬、陳濟棠等,勸其「顧全大局,勿以渠一人引起糾紛,重苦人民」。5月5至17日,國民會議在南京開幕,但兩廣及華僑拒不派代表出席。當日出席有代表447人,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委員44人,來賓1000餘人。蔣介石作了《政治總報告》和多項說明,通過了《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共8章89條,即所謂「五五憲章」,於6月1日頒布,10月10日實行。還通過了《接受總理遺教案》、《廢除不平等條約宣言》、《實業建設程序案》、《剿滅赤匪報告》、《大會宣言》、《告粵將士電》、《告粵民眾書》、《嚴重警告陳濟棠促其悔悟電》,並嘉慰蔣介石。

5月11日,在廣西的新桂系-張發奎聯盟(張桂聯軍)表態,廣西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總指揮白崇禧,軍長張發奎李品仙黃旭初、楊騰輝,師長梁朝班、薛岳吳奇偉廖磊韋雲淞、唐生明、黃鶴齡、覃連芳、韓彩鳳等通電指蔣介石「包藏禍心,自盤踞南京中央以來,竊黨禍國」,故決心「會師長江,底定金陵」,「救黨救國」[4]。 5月15日,蔣介石拉攏粵軍師長香翰屏,指陳濟棠「稱兵倡亂」,請香代替陳任第八路軍總指揮。香翰屏復電拒絕,指蔣「為國人共棄久矣」、「用計雖工,而計亦拙矣」。 5月17日,桂系白崇禧、李品仙、葉琪、馮祝萬到廣州與陳濟棠等商談聯合反蔣問題。張發奎、李宗仁稍後數日亦抵達。

Remove ads

調停失敗,反蔣各派聚集廣州

5月23日。張繼攜其與張靜江、李石曾、蔡元培商妥的解決寧粵爭端辦法,離滬到廣州斡旋。吳稚暉電勸古應芬:「本和平統一初衷,勿以細故而牽動國本,重啟干戈」。孫科又派鍾天心、梁寒操、周一志、麥朝樞等分赴瀋陽、天津、香港、廣州聯絡其他反蔣勢力。孫科夫婦和陳友仁許崇智又於5月20日秘密離滬抵香港,與汪精衛、唐紹儀、張發奎、白崇禧討論兩廣局勢。汪、唐、孫、陳又乘車從香港到廣州與陳濟棠等會商。5月25日,蔣介石在國民政府紀念周上指責汪精衛反對政府,破壞統一,「罪大惡極」,號召政府同人一致聲討。孫科則在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演說,說蔣介石獨裁,「中央黨部、國民政府之各種會議,均為老蔣一人所包辦」,務必將他「剷除」。唐紹儀、古應芬、林森、孫科、許崇智、陳濟棠、李宗仁、陳友仁、陳策、李文范等在廣州聯名通電,要求蔣介石在48小時內下野,「放棄黨國所付與之職責」。孫科另致電蔣介石,表示支持陳、唐等的通電[6][4][5]。蔣介石則電復孫科說絕不辭職,對唐紹儀等通電「惟有一笑置之」。

Remove ads

組建

Thumb
1931年在廣州成立的國民政府部分委員,左起:伍朝樞汪精衛李文范孫科陳友仁鄒魯

廣州國民政府成立

1931年5月27日(要求蔣介石48小時內下野時間線過後),新粵系陳濟棠、新桂系李宗仁以及汪精衛改組派孫科再造派西山會議派等國民黨派系(國民黨第一、第二、第三屆中央執監委),在廣州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非常會議」,委員有唐紹儀、許崇智、傅汝霖、伍朝樞、陳友仁、陳樹人、劉紀文、經享頤、陳濟棠、柏文蔚、覃振、閻錫山、馮玉祥、蕭佛成、古應芬、林森、鄧青陽、陳璧君、謝持、張知本、李宗仁、李福林、林雲陔,秘書長梁寒操,並經該會決議成立國民政府。《宣言》稱其主要任務是「打倒蔣介石,完成國民革命」。同日,公布該政府的組織大綱11條,推定唐紹儀汪精衛鄧澤如鄒魯孫科林森陳友仁李宗仁、古應芬、許崇智、蕭佛成、陳濟棠、唐生智、蔣尊簋、李烈鈞、熊克武等16人為國民政府委員,唐紹儀汪精衛古應芬鄒魯孫科5人為常委,輪流擔任國務會議主席。下設秘書、參軍兩處,以陳融為秘書長[7]

另一方面,陳濟棠也在廣東作討蔣的軍事部署,以李揚敬任韶關行營主任,黃鶴齡任梧州行營主任,張瑞貴為潮梅警備司令,香翰屏為惠州河源警備司令[6]。1931年5月28日,非常會議決定廣州「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正式成立。伍朝樞辭駐美公使回國後被加推為委員(變17人)。政府秘書長陳融。其《成立宣言》稱:「事事當反蔣中正之私,而向於總理之公。」凡事「信賞必罰」,「收入支出一切公開」[8]

5月29日,吳稚暉對時局發表談話,把唐紹儀此前領銜通電的22人分為6派。超然派唐紹儀、王寵惠、林森、李烈鈞;右派古應芬、陳濟棠、陳策、馬超俊、李文范、劉紀文、林雲陔、鄧澤如、蕭佛成、陳耀垣、鄧青陽;西山會議派孫科、許崇智、鄒魯;改組派汪精衛、唐生智;桂系李宗仁;第三黨陳友仁。 30日,國民黨中央致電廣州各中央執、監委員以及在泰國的蕭佛成、在檀香山的林森、在上海的李烈鈞。說共產黨是「當前大敵",中央「願以寧息之中懷,定是非於他日」,要他們不要倒蔣。5月31日,廣州國民政府各委員宣誓就職,其就職通電強調反對武力統一和中央集權,當「以建設求統一,以均權求共治」;「不主張以武力解決時局。如有以武力相壓迫者,亦所不懼」;又承認廣州國民政府委員尚待補充[9]

6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陳友仁照會駐北平各國公使,稱中國國民黨「已罷蔣介石職,並解散了該政府」,並在廣州成立了新的國民政府,請求各國政府「撤回對於南京政府之承認,今後各國凡與南京各機關訂立之合同、條約、行為、款項支付,均一律不生效力」。

6月2日,廣州國民政府決定成立政務和軍務委員會,後又增設財務和僑務委員會。任命陳友仁為外交部長,鄧召蔭為財政部長,李朗如為參軍長,並改組了廣東和廣西兩省政府。同時又成立軍事委員會,將粵、桂兩省的軍隊編為國民革命第1、4集團軍,陳濟棠、李宗仁分別任司令,另任張惠長為空軍總司令,陳策為海軍總司令(見後表),還聯合北方此前因為中原大戰而落敗失勢的晉系閻錫山西北軍馮玉祥等派系共同反蔣,並成立北方軍事政務委員會。

對於孫科的反蔣,何應欽利用蔣和孫的親戚關係,通電指責孫科反對蔣介石是「不忠不孝,不敬不仁」。要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鄒魯在國民黨廣州非常會議新聞記者招待會中指非常會議和廣州國民政府要「根據總理的主張,養成民主制度,鞏固民主勢力」,主張「分共」、「反蔣」,當能團結一致。 7月,廣州國民政府公布《縣市地方自治條例》。隨後廣東各縣曾舉辦鄰長、鄉長、鎮長、區委員、縣長、 縣參議員的選舉,後又通知停辦。

Remove ads

寧粵雙方的備戰與對峙

6月4日,南京海軍部奉令將能作戰的艦艇全部調往福建作戰,並表示必要時可占領汕頭。蔣介石又將陳銘樞由日本電召回國,任命其為剿赤右翼軍總指揮。陳銘樞到達贛州後,立刻和十九路軍將領通電擁護南京「中央統一」,又致電陳濟棠勸其息兵罷戰,共同剿共。6月12日,廣州10萬人舉行「北伐誓師大會」。對於十九路軍和陳銘樞向蔣投誠一事,粵系高層開緊急會議討論。文官主戰,武官主聯絡,最後決定解散十九路軍駐廣州辦事處,士兵繳械改編為工程兵,去燕塘修戰壕,職員遣散;該路軍駐在韶關以南之官兵及新招的新兵一律扣留,並調余漢謀、香翰屏軍一部駐守廣州近郊。

在外交與財政方面方面,唐紹儀6月致電美國總統胡佛,請其援助廣州國民政府。廣州國民政府財政部又宣布自動收回粵海關,粵海關稅收悉解交廣州國民政府。但為粵海關督辦、英國人梅樂和所拒絕。14日,粵方強行截留關余,23日正式接收粵海關。6月17日,廣州國民政府財政部電令上海金融機構表示自5月28日起南京政府發行之債券概行無效,要這些機構拒銷此種債券。「如敢故違,……一經查出,定當以反革命論罪。」此後,南京行政院又通告自陳銘樞離粵(4月28日)之後,粵方所發行的公債、庫券、處分官產、公產、稅款預借均一律無效,否則「致於查究而自受損失」。

6月13-15日,南京國民黨三屆五中全會召開,到會中央執委23人,候補執委6人,以及中央監委吳稚暉、蔡元培,候補監委陳布雷等,粵、桂中央委員拒不出席。會議通過了《為一致協力撲滅赤匪告全國同胞書》;修改了《國民政府組織法》;認同了中央對廣東事變的處理,定於是年10月10日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修正《中央政治會議組織條例》。大會又部分調整了中央政治會議組成人員,蔣介石任主席;恢復了李濟深的黨籍;調整了黨部部長人選;調整了政府和五院的人選,蔣介石連任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長;張學良任海陸空軍副總司令;要求粵方「祛私釋燥,共濟時艱」。會議還聽取了張繼赴粵斡旋經過的報告。18日,國民黨廣州非常會議則決定10月10日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寧粵雙方由是各自籌備了自己的國民黨四大會議。此後,南京國民黨中央以廣東省、廣州市兩黨部「不能格遵中央意旨,指導地方黨務」,且時有「蔑法悖理」之宣言,故令其停止活動[8]

6月20日,廣州非常會議發表《致全國各黨部各同志書》,說該黨當前主要任務是:在蔣管區成立秘密反蔣組織;剿共必須倒蔣,倒蔣必須剿共;與北方各省「亟謀合作,以竟全功」;反蔣黨部要精誠團結,同心同德奮鬥。廣州非常會議又要黨員一律宣誓「實行三民主義,在最短期間,肅清共禍,推倒獨裁。不立派別,決不憑藉武力毀法亂紀」。汪精衛發表《致改組同志會總通訊處籌備委員會公開信》,說兩大敵人是共產黨、蔣中正。要打破派別觀念,團結一致,肅清「共禍」,推倒獨裁。另外由於許崇智要求撥款供他召集舊部編組新軍未能達到目的,許不滿古應芬、陳濟棠,因此辭職出走香港,空軍張惠長隨亦去港,鄧澤如、蕭佛成則來往於南洋、廣州、香港之間。

於此同時,寧粵雙方的軍隊仍然在閩贛各地圍剿中共的紅軍。7月,陳銘樞電告陳濟棠要求第十九路軍需經粵閩邊境進入福建追擊入閩紅軍,要求其「請勿誤會」。 陳濟棠則召集軍事會議討論,決定如陳銘樞部入粵,粵系第一集團軍即退回惠州、韶關,必要時退至廣州近郊。另一方面,粵方代表李漢魂北上河北,遊說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石友三反蔣。石友三同意後,將所部6萬餘人編成5個軍,並致電廣州國民政府稱其已於7月18日就任廣州國民政府任命的第五集團軍總司令職。石軍攻占石家莊,石友三、孫殿英等27人又在石家莊聯名通電反對蔣介石和張學良,導致蔣系中央軍和張學良東北軍對石軍發動總攻擊。粵方對石友三的策反成功牽制了一部分寧方的兵力。

反蔣軍事行動和九一八事變後的停戰

1931年9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下達總動員令,出師討蔣,一度占領湖南衡州。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寧粵雙方停戰。廣州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在上海舉行「和平統一」的談判。10月14日,蔣介石釋放胡漢民。1931年11月,寧、粵雙方各自召開中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此後粵派四大中部分人員又由汪精衛帶領,於12月3日在上海另外開另一國民黨四大,使國民黨分裂為寧、粵、滬三方[4]

寧粵合流和後續

最後,蔣介石下野,「寧粵合流」,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一中全會,成立了以西山會議派國民黨元老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的新政府。

1932年1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院長孫科、副院長陳銘樞,內政部部長李文范,外交部部長陳友仁,鐵道部部長葉恭綽,實業部部長陳公博,參謀總長朱培德,司法行政部部長羅文干及其他院、部長等宣誓就職。胡漢民、汪精衛、孫科等聯名通電,取消廣州黨政首腦機關「統一政府本日成立於南京,本會(即中央執監委員非常會議)及本政府(即廣州國民政府)謹踐前言,同日取消。自茲以往,以黨權統一於中央,以治權還諸統一政府,並遵四全大會決議,設立中央執行委員會西南執行部、西南政務委員會、西南軍事分會,負均權共治之責,以努力於剿滅共匪,鞏固國防。」廣州國民政府宣布取消。粵桂雙方則新設其控制的黨政機關,即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西南執行部、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俗稱「西南兩機關」),繼續維持割據狀態,直到1936年兩廣事變結束。

Remove ads

黨政職官表

國民政府

1931年5月27日,非常會議議決公布《國民政府組織大綱》11條,翌日發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宣言》,在廣州舉行成立典禮。廣州國民政府置委員17人,常務委員5人,輪流推選1人擔任國務會議主席。下設秘書、參軍兩處,以及政務、軍務、財務、僑務、軍事委員會。下轄廣東、廣西兩省。

更多資訊 國民政府委員, 國民政府常務委員 ...

廣東省政府主席兼財政廳廳長林雲陔,委員金曾澄(兼教育廳廳長)、胡敬賢(兼建設廳廳長)、許崇清、程天固(兼廣州市市長)、林翼中(兼民政廳廳長)、范其務、鄧彥華、李祿超。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非常會議

1931年5月27召開第一次會議,議決原國民黨第一、二、三屆中央執監委員與北平擴大會議委員為非常會議之當然委員,選舉5人為常務委員、下置秘書處以及組織、宣傳、海外黨務、軍隊政治訓練等4個委員會。11月18日至12月5日,非常會議在廣州召開粵派國民黨四大,12月7日粵方成立以胡漢民為首的中央黨部,非常會議通電結束。

更多資訊 非常會議委員, 常務委員 ...

國民黨非常會議任命:中國國民黨廣東省黨部主任委員林翼中。中國國民黨廣州市黨部主任委員黃麟書

軍事力量

國民革命軍

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陳濟棠。由第八路軍改編,參謀長繆培南;副官長何葷,秘書長張昭芹,總參議李漢魂,政治部主任區芳浦;一、二、三軍每軍2個師。另設1個教導師;4個獨立師;5個獨立旅(含警衛旅)8個獨立團及炮兵團、戰車營、廣東憲兵司令部,虎門要塞司令部,廣東軍事政治學校,廣東海軍學校,廣東空軍學校,廣東無線電學校,廣東陸軍軍醫學校,兵工廠,軍墾農場及軍辦工廠。

  • 第一軍(原第八路軍第五十九師),軍長余漢謀,參謀長楊剛,政治部主任李煦寰,第一師師長李振球、副師長莫希德,第二師師長葉肇
  • 第二軍(原第八路軍第六十二師),軍長香翰屏,參謀長葉敏予,政治部主任李鶴齡,第四師師長張梅新,第五師師長張達
  • 第三軍(原第八路軍第六十三師),軍長李揚敬,參謀長周芷,政治部主任翟俊千,第七師師長黃延禎,第八師師長黃質文
  • 第一獨立師黃任寰(原第一獨立旅)
  • 第二獨立師師長張瑞貴(原第二獨立旅)
  • 第三獨立師師長李漢魂(後增)
  • 第四獨立師師長鄧龍光(後增)
  • 教導師師長繆培南兼(新增)
  • 警衛旅旅長陳漢光
  • 獨立第一旅旅長范德星
  • 獨立第二旅旅長陳章
  • 獨立第三旅旅長嚴應魚
  • 獨立第四旅旅長李潔之

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陳銘樞(7月為拉攏陳銘樞而任命,陳拒絕受命)。

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桂軍改編,副總司令白崇禧;軍長由張發奎(四軍)、廖磊(七軍)、李品仙(八軍)、黃旭初(十五軍)、楊騰輝分任。

第五集團軍總司令:石友三(經李漢魂北上拉攏反蔣後在7月自行就任)。副總司令兼前敵總指揮:孫光前。參謀長唐邦植。

  • 第一軍軍長 孫光前 (兼,1931.8.5.被俘)
  • 第二軍軍長 米文和(1931.8.5.被俘)
  • 第三軍軍長 張學成
  • 第四軍軍長 沈克
  • 第五軍軍長 梁芳啟

海軍總司令:陳策(後改由馮焯勛、鄧龍光、陳之英繼任)。

空軍總司令:張惠長,參謀長:黃光銳,下轄2個飛行大隊。

6月,廣州國民政府又決定將第八路軍軍官教導隊、軍士教導隊合併改組為第一集團軍軍事政治學校(即燕塘軍校),校長陳濟棠,副校長杜益謙(後李揚敬、林時清),德國軍官任教。設有步、騎、炮、工、通訊、經理各科及軍事、政治深造班。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