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廣州市第七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廣州市第七中學,是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直屬於越秀區教育局的一間多校區公立全日制完全中學,東山校址前身為創立於1888年的培道中學(Pooi To School)(女子學校),1953年4月被政府接管改名第三十中學,而1958年同被接管的培正中學(1953年改名第七中學)遷入培道,而造成原兩校合併(第三十中學名稱後消失)。而當局直接在1985年將原培正校址的僑光中學「復名」,而正式導致與廣州市第七中學的分離。廣州市第七中學現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廣州市首批示範高中、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和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校園建築群於2021年4月被訂為第九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 2021年,由原越秀外國語學校北校區改造而來的第七中學桂花校區啟用。[2]
Remove ads
歷史


- 1888年,美國南方浸信會女傳道會傳教士容懿美女士(Miss Emma Young)被獲派來華開辦女子教育,因當時的女性大多未有機會進學堂讀書,而且未接觸過基督教。當時容女士隻身只帶著很少的金錢來華,沒有物資建校,亦沒有可依靠的人,她在廣州五仙門開辦了培道女子中學。在當時,勸喻女性上學並不容易,因為她們自古被認為無需讀書。同年3月3日,學校正式開課,當時稱為婦孺班,開學時僅有6名學生,但她仍全心教授她們。她讓婦女帶著孩子上學。亦讓有缺陷的人學習刺繡,使他們能有一技之長。在其努力下,學生人數漸漸增加。
- 1907年,遷入煙墩路28號。
- 1919年,正式命名為廣州培道女子中學,開設培道夜校。
- 1930年,奉准立案,此後純由華人管理。
- 1937年發生中日戰爭,廣州遭遇空襲,使學校不能繼續運作,被迫要離開五仙門,老師們帶著願意跟隨學校走的學生離開,遷往肇慶暫避戰火。
- 1938年再由肇慶遷往香港旺角廣華街,而小學部在1940年遷入九龍城士他令道。
- 1941年,與香港培正中學在香港坪石合辦培聯中學。
- 1942年香港淪陷後,遷往澳門繼續辦學。
- 1945年戰爭結束,部分師生遷回廣州接收東山校舍復課;部分到香港設立分校,租用士他令道浸信會副堂作校舍之用;部分留居澳門,租用白馬行浸會禮拜堂空置房舍作校址,成立澳門培道中學。
- 1946年,香港分校正式命名為香港培道女子中學。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州培道女子中學的文化格局多經修改,由原來的女校成為男女混合制學校;校名被多次更改,至今仍未恢復;原校訓「愛·誠·貞·毅」也被改成了「愛·誠·真·毅」(澳門培道已是男女混合制學校,但校訓並沒有變更);校歌也基本被忽略不唱,香港、澳門分校則使用原版校歌的第三段作為該校校歌。
- 1953年9月,培道女中被政府改為公辦學校,原校名被改為「廣州市第二女子中學」。鄰近的廣州培正中學也被改為公辦學校,稱「廣州市第七中學」。
- 1956年7月,更名為「廣州市第三十中學」。
Remove ads
- 1953年,中央決定在全國教育系統中開展思想改造運動。當局稱:「培正因為過去與美帝及教會關係較密切,受資產階級思想影響較重,故首先在全市中學中被定為試點及重點,中共廣州市委派出以黃崧華、朱慕湛為正副隊長的「思改工作隊」進駐學校。在思改期間,每日上午仍繼續上課,下午與晚上進行「思想改造」。首先聽取黃崧華有關思改內容、政策及方式等的啟發報告,又學習有關文件和毛主席論教育及整風、思改的專論。經過一段聽報告及閱讀文件後,進行小組討論,互相啟發,然後逐個在小組中作自我檢查。小組不能通過的,則在聯組中再作個人檢查。有的還要在大組或全校教工中作檢查、交待。由於黃崧華、朱慕湛兩人對政策掌握正確,對教師們的啟發幫助非常耐心,故培正沒有出現教師因恐懼而自殺的現象。教師們都能較深刻地檢查及批判過去所受帝國主義、資產階級和封建主義的影響,思想認識有了較大的提高。」「思想改造運動」結束後不久,作為私立學校的培正在9月被充公,校名改為「廣州市第七中學」,廖晃欣任校長,黃振鵬和梁漢生任副校長。隨後,華南師院連續數年的物理等科畢業生教學實習均在培正,並由培正教師任輔導。鄰近的廣州培道女子中學在同年也被當局改為公校,原校名被改為「廣州市第二女子中學」,而後在1956年7月,再被改名為「廣州市第三十中學」。
- 1958年8月,因市教育局需要在培正路二號(現培正中學校址)廣州市第七中學(原培正中學)開辦廣州師範學院,七中遷入三十中(現七中校址,原址為培道女中),合併後改名「廣州師範學院附屬中學」,七中的教職員均轉移至三十中,培正培道兩校從此合流。
![]() |
- 1960年8月,為試行中小學一貫制(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廣州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又合併了寺貝通津小學,改稱「廣州師範學院實驗學校」。
- 1962年7月,僑委在原培正校址創立僑光中學。七中遷回原址的計劃受挫。
- 1962年12月,廣州師範學院停辦,廣師實驗學校隨之改變隸屬關係,原三十中(含原培正及培道的教職員)與寺貝通津小學拆分,中學部分復名為廣州第七中學並沿用至今,即原培正的教職員一直留在現在的七中。市教育局後通知七中可回遷培正原址[可疑][來源可靠?],但當時是接近期終複習及考試階段,校長鄧培申擔心遷校會影響學生複習,故決定大考過後利用暑假時間進行。
- 1980年,市區中學由區屬改為市屬,七中被確定為廣州市首批重點建設的完全中學。8月,舉行建校92周年慶祝大會,為1949年以來首次。同月23日,廣州培道中學校友會正式成立並掛牌,名譽會長為李瑞儀(澳門培道中學校長),鄺少蓮(香港培道女中校長),會長為唐荃。另廖奉靈等八人為顧問。該會籌建過程中,培道老校長陳慕潔多次關心,在其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
Remove ads
- 1984年12月市教育局批准由五十七中(僑光)接辦原培正校址並「復名」,而原培正併入後的七中曾建議兩校合併為培正,但未獲教育局同意。廣州培正的名稱自此由七中剝離。
- 1994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
- 1999年9月,七中歸屬東山區教育局管理。
- 2005年5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東山區被撤銷併入越秀區,七中歸屬越秀區教育局管理。
- 2007年11月,七中接受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評估暨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的確認。[3]
- 2019年8月,廣東實驗中學越秀學校桂花校區2017級併入其天勝校區2017級並重新混合編班,原越秀外國語學校北校區移交至七中改建為高三封閉備考基地。[4]
- 2020年,高中部新建綜合樓落成,於2021年9月開始使用。綜合樓含:兩層地下飯堂、教室飯堂、音樂室、美術室、錄播室等。
- 2021年4月,根據廣州市越秀區區屬中小學布局調整,廣州市第七中學託管廣州市五羊中學,五羊中學更名為「廣州市第七中學東山學校」。
- 2022年8月28日,2020級(高三)正式進駐桂花崗校區,實施封閉化管理。
Remove ads
學校標誌

上方是中英文校名:廣州市第七中學;
下方是校訓:愛誠真毅,1888是建校年份;
中間的圖案:四葉酢漿草。酢漿草是南方田間常見的蔓生小草,普通而美麗。酢漿草通常只有三葉,四葉酢漿草很少見,民間俗稱幸運草。以四葉酢漿草做校徽圖案,象四顆心連在一起,既代表愛、誠、真、毅四字校訓,也象徵本校學生的友愛團結,還寓意本校學生是時代的幸運兒。同時寓意本校學生堅韌而團結,美麗而隨和,遍布祖國四面八方,被大地所哺育,在陽光下蓬勃生長。
愛、誠、真、毅
愛以存善;誠以立身;真以求知;毅以遂志。
學校在培道中學時期使用的校歌為《愛誠貞毅》,該校歌部分被香港培道中學及澳門培道中學沿用至今。
學校在第七中學時期,自2013年,即建校125周年起啟用 《七中艷》作為校歌。[5]
“ | 嶺南紅棉七中艷,百度春秋培道緣; 薪火相傳聲名遠,春風化雨桃李妍; 愛誠真毅德立身,莫等閒,強國在少年; 學貫中西能為本,爭朝夕,敢為天下先。 朱牆碧瓦匯俊彥,四葉青草緊相連; 修學儲能融百家,經世致用開新元; 愛誠真毅德立身,莫等閒,強國在少年; 學貫中西能為本,爭朝夕,敢為天下先; |
” |
廣州七中校章以「紅、黃、藍」三種顏色作為標誌,呈倒三角狀,上有四葉草校徽及校名。
夏季運動服為白色短袖POLO衫和藍色運動短褲,冬季為藍色外套和藍色長褲,另有藍色棉衣和秋裝白色長袖衫。
學校禮儀服方面,男生夏季著襯衫西褲,冬季上裝則換為西服。2018年,在即將迎來培道·七中130周年校慶之際,七中發布了新款禮儀服,整體風格復古,男生冬季禮儀服款式偏向中山裝,女生禮儀服則從原日式高中禮服改為與香港培道一樣的旗袍[6]。
穗七中星
2007年10月1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宣布同意將145546號小行星命名為「穗七中星」的決定。此顆小行星是兩岸合作的「鹿林巡天」項目在2006年5月25日所發現。葉泉志是該小行星的發現者之一和命名者,是他在七中讀書時發現的最後一批小行星之一,他希望以此命名表達對母校的敬意。據稱,葉泉志原向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提交的命名提案是「廣州七中」,但被指字符長度過長,經協商後確定「穗七中」為最終方案。 [7]
歷任校長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