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廣州市第十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廣州市第十中學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廣州起義路維新橫街素波巷10號,前身是1906年創立的興華小學和1913年創立的繼昌學堂[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4月8日) |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4年10月28日) |
校史
1906年,由中國人自辦的基督教教會興華自立浸信會教友們創立興華小學,當時的校址暫無法考證。
1916年,因經費不足而停辦,至翌年再復辦。
1919年,又因經費不足停辦。
1921年,因東山培正中學(後改名私立培正中學)入學人數過多,而且培正校長和董事大多數都是興華浸信會教友,所以就開辦一所分校,稱「私立東山培正分校」,校址在三府前福建會館(今海珠南路三府前街一帶)。
1922年,興華中學遷校於木排頭(今泰康路木排頭街一帶)。校董葉芳圃等人購入位於素波巷當時前清鹽務緝私領部衙門舊署(今天十中校址)
1923年秋,遷入素波巷新校舍。
1929年,「私立東山培正分校」改名為「私立興華培正分校」。
1931年,興華向國民政府廣東省教育廳呈交立案,教育廳以該校與培正中學有別不能稱「分校」,所以改名為「私立興華初級中學」。
1932年,開辦高中後,再改名為「私立興華中學」。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開始,興華中學遷至廣東開平市赤坎鎮。
1940年,汪兆銘偽國民政府成立,翌年偽廣東省教育廳在舊興華中學校址成立「廣東省省立第二中學」,校長是李國樑。日本投降後,省立二中解散,校址歸還予興華中學。
1945年,抗戰勝利後興華中學在廣州素波巷原址復辦,翌年再由曾經是培正中學創辦元老楊元勛任校長。
1949年10月中共建政,由校董夏楚章(曾任培正同學會會長)擔任校長一職。
Remove ads
1913年,由番禺縣美洲華僑團體(繼善堂、昌後堂),在水母灣(今十中的繼昌樓、求真樓)開辦「繼昌學堂」,首任校長是陳鉅同。
1918年,改名為「繼昌中學」,設有高、初中班、師資班、中醫班。
1938年,廣州淪陷停辦。
1946年春,美洲、香港、廣州繼善堂、昌後堂理事聯席會議,選出曾達觀、蘇擇三、陳仲衡、陳湛鑾、黎吉逵、黎本樸、黃迪、鍾道炯等重組繼昌中學董事會。蘇擇三為主席,負責重建校舍復校事宜。由繼善堂、昌後堂兩團體撥款在原址重建校舍。
1947年春,復校上課,共有高初中六個班。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廣州,市文教局接管學校。
1949年11月,整頓學校後,陳湛鑾因出身成份問題文教局不同意他再任校長,校董會遵照市文教局批示改聘莫激奮為校長,譚瑞廉為副校長。
1953年10月,私立興華中學被當局接管後與私立繼昌中學合併,改為「廣州市第十中學」,使用原興華中學校址。學校成為中共建政後首批由私立中學改制為公立中學的學校。
2003年,廣州市第四十六中學併入廣州市第十中學,原四十六中學校園為南校區[2]。
2011年,停止高中部招生。兩年後所有高中生畢業,十中高中部撤銷,成為初級中學[3]。
校園
十中目前唯一的校區位於維新橫路素波巷30號,為原興華中學的校址。2010年,原泰康路小學泰康校區用地劃撥予十中[5]。學校現時占地面積約6,500平方米。
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小紅樓」位於校園內[6]。1921年,陳獨秀在小紅樓創立了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其創建的廣州共產主義小組便在該處活動,為中共在廣東的早期組織培養幹部的教育機關[7]。1923年,養成所停辦;後該樓被拆毀,1928年在該處改建興華學校[8]。2021年4月,養成所遺址被列入第九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9]。
十中曾擁有位於越秀區回龍路4-2號的南校區,其前身為四十六中校園。2013年十中最後一屆高中生畢業後,學校成為初級中學,所有學生統一在主校區上課。
2013-14學年,南校區曾用作廣州市越秀區三中明德實驗學校(後更名廣州市越秀區名德實驗學校)辦學初期的教學場地[10]。自2018學年起,廣州培道實驗學校(後更名廣州海印實驗學校)使用該校園辦學[11]。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