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廣德火箭發射場

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广德市的亚轨道火箭发射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广德火箭发射场map
Remove ads

廣德火箭發射場[1][2]:118,又稱為603基地[3]「T-7」火箭發射場[4]華東區氣象火箭探空基地[5]:55,是中國亞軌道火箭發射場[6],位於安徽省廣德市誓節鎮茆林村,面積近3000畝,四面環山,難以進入,由中國科學院管理。廣德火箭發射場是中國第一個正規的探空火箭發射場[7]:112

快速預覽 地點, 座標 ...
Remove ads

背景

Thumb
T-7M探空模型火箭於南匯成功發射的情景

1957年至1958年1月,前蘇聯美國先後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8]。尤其是美國成功發射了「探險者1號」,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衛星發射技術的國家這一消息,大大刺激了中國科學家[9]:18–19。1958年5月17日,在武昌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9]:19[10]。該會議後,中國科學院國防部五院提出了「581工程」,將人造衛星的研製列為1958年的首要任務,主要是研製高能推進劑運載火箭和重型衛星,並計劃於1959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1]:10。此時中蘇關係逐漸惡化,蘇聯並沒有完全按照先前的約定為中國提供援助,因此最為關鍵的火箭燃料問題得不到解決,火箭的研製工作止步不前[11]:12。1958年8月,中國科學院以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第一設計院為基礎,成立了1001設計院[12]。同年11月,設計院從北京搬遷至上海,並更名為中科院上海機電設計院[13][14]。1959年1月,在中南海召開的會議上,鄧小平認為中國的國力不足,因此無法按照「581工程」所計劃的時間發射火箭,並提出應該從基礎開始,循序漸進,即先進行探空火箭的相關研究[11]:13周恩來聶榮臻隨即將這一意見提交給了中國科學院,然後,中國科學院暫時停止了大型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的研製,將精力放在探空火箭上[11]:13[15]。1960年2月19日,中國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T-7M南匯老港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16],其飛行高度為8公里[17]。1960年7月16日,蘇聯照會中國政府,要求將蘇聯在華專家和顧問全部召回,中國的火箭研製工作陷入困難[11]:17

Remove ads

建設與使用

原先的南匯簡易發射場有兩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設施十分簡陋[9]:23,規模較小,發射架只有20公尺高[18],不利於執行新一代探空火箭發射任務[19];另一方面位於上海郊區,且臨近東海,人口較為密集,火箭著落有危險性,並且火箭箭體回收較為困難[7]:112[20]。因此,1960年2月,中國科學院擬定在華東地區尋找一塊相對廣闊而又偏僻的山地,建設一個規模稍大的發射試驗場,建設工作以地球物理研究所為主,上海機電設計院參與[7]:112[18]。1960年3月,科技人員乘坐飛機在上海周邊實地勘察,將新火箭發射場選址於安徽廣德誓節渡山區茆林村的一片空曠地[20]。該場地四面環山,開發前遍地灌木荊棘,沒有房屋和公路,交通不便,物資供應困難[7]:112。同月,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委商定後,廣德火箭發射場開始建設,建設工作由地球物理研究所領導[7]:112–113楊南生負責大工程系統[4][19]。而選址時間為1960年3月,出於保密需要,這一發射場定名為「603」試驗站[10]。1960年6月[4](一說1960年7月[9]:25),火箭發射場基本建成,占地232.3公頃(3,485畝)[10][19][一說165.7公頃(2,485畝)[20][21]],海拔高度僅有幾十米[5]:55。同時建成了52公尺高的直導軌桁架式發射架(豎立狀態總高度54公尺[5]:55),並新修了一條8公里的道路[4][18]。同月,該發射場劃歸為上海機電設計院領導[7]:113。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發射控制室、發動機測試室、助推器裝藥室、推進劑加注房、發射場坪和發射架、箭頭總裝總調間、遙測接收站、雷達陣地工程、氣象觀測室和生活區等基礎設施與場所即已建成[7]:113–114[19]

Thumb
於603基地成功上天的小狗
小狗上天是我國宇宙生物學的開始。
宇宙生物學研究和生物火箭發射,是中國為發射載人航天而鋪設的基石。

從1960年7月開始使用,至1966年7月執行最後一批次飛行試驗任務,該基地共進行了33次各種類型和多種用途火箭發射試驗[19][21]。1960年6月底,第一枚T-7探空火箭加工完成,運抵廣德火箭發射場。7月1日,火箭進行試射。但點火後發動機的管路突然發生爆裂,發射宣告失敗[11]:19。1960年9月13日(一說1960年9月1日[6]),中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氣象探空火箭T-7在此成功發射,其發射高度已提高到60~80公里[19][22]:119。同年12月28日,經過近半年時間改進的T-7火箭再次進行試驗,錢學森親自視察。但由於風速過大,火箭過早轉向,沒有達到預定高度[11]:19。1962年,專家們對T-7火箭進行改進,改進後的型號稱為T-7A氣象火箭,以便滿足中國科學院對氣象火箭的新要求[11]:20。這為中國空間生物試驗提供了條件[11]:20。為了生物試驗的順利進行,研製人員又對火箭進行了改進,改進後的型號為T-7A(S1),其配備了生命保障系統、攝像系統和磁記錄設備[11]:21。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生物探空火箭成功在此發射[23]。火箭載著八隻大白鼠,到達了80公里的高空,而後回收艙彈出,降落傘打開[11]:21。而後,大型動物飛行試驗開始,首先選擇的動物是狗[11]:21。工作人員在三十多隻小狗中,遴選出了一隻小公狗「小豹」和一隻小母狗「珊珊」,並使用震動器、離心機等設備,對它們進行了模擬訓練[11]:21–22。1966年7月15日,「小豹」被送上了離地面近百公里的高空[11]:22[6]。7月28日,「珊珊」成功上天並安全回到地面,並且箭頭生物艙也被完整回收[11]:22。在兩隻小狗的飛行過程中,科研人員記錄了狗的心電、血壓溫度呼吸四大生理指標,並且進行了生物遙測、傳感器、艙內動物專用裝置等一系列電子學和工程技術的研究。這四大生理指標至今仍為中國載人航天所採用[19]。兩隻小狗成功著陸後,一起被送往北京[11]:22。這是中國首次對具有高級神經系統的生物進行的空間試驗[19]

Remove ads

後續

在這幾次空間生物試驗成功後,科技人員準備送猴上天。但此時文化大革命爆發,科研人員被緊急召回北京,這一計劃被中斷[11]:22。1966年後,由於中國的火箭發射任務逐漸轉移到酒泉西昌等新建基地,603基地除了一些小型的試驗之外,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10][19]。1968年底,603試驗站被移交給了上海市第二機電工業局(現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19]。2009年,第八研究院重新啟動603基地建設[21]。2010年1月13日,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對603基地進行了考察,與政府多次洽商後,決定重新將其啟用[10]。而後在原探空火箭試驗站的基礎上,上海航天局將其擴建改造為防空導彈無線電測試等航天產品試驗場,為導彈、運載火箭無線電遙測遙控試驗和導彈飛行試驗提供條件保障[19]。2011年,第八研究院修復了籠式發射塔架[21]。2011年12月,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在發射塔架旁樹立起一座紀念碑,其正面是錢學森的銅像,背面是603基地的發展歷程[19]。2012年3月,第八研究院成立了603基地建設指揮部[21]。2015年12月30日[24],由當地政府出資的「廣德西」高速出口開通,為603基地型號車輛通行提供便利和安全[20]。2016年,相關部門共同出資,對四棟建築進行了復原和保護性修繕[21]。依靠著這一遺址,茆林村正在規劃相關的旅遊主題公園,誓節鎮也在創建航天旅遊小鎮[10]。未來,這裡還將面向國內航空、航天、兵器、電子等行業的科研單位,承擔國家重大國防項目攻關的試驗任務[19]

紀念

2006年正值中國農曆生肖狗年,當年7月15日,廣德縣郵政局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聯合製作發行了中國小狗「小豹」和「珊珊」飛天探路四十周年紀念信封[19]。第八研究院徵集各類歷史文物資料包括實物、文字、圖片、影像等57份,並製作了《尋根603》紀錄片,還編輯出版了《星火思源》紀念603基地建設文集[21]

參考文獻

參見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