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康大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康大和(1498年—1577年),字原中,號礪峰,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鹽籍,明朝政治人物,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南京工部尚書。
生平
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月初七日生於莆田縣崇福里礪山(今莆田市秀嶼區月塘鄉前康村),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科福建鄉試第六十九名舉人,三十八歲中式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會試第十二名,二甲第九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十六年正月授翰林院編修。二十八年二月,九年秩滿,升為侍讀,八月與閻朴主考己酉科順天府鄉試。升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講,三十二年十月升翰林侍講學士掌院事,三十三年三月升南京禮部右侍郎,四十年二月升南京工部尚書,四十二年三月以考察致仕[1]。萬曆五年卒,年八十。有《礪峰集》。
康太和居翰苑二十年,頗有文望,與關中王維楨齊名,人有「康、王」之稱。
家族
曾祖康遜安;祖父康良義,曾任壽官;父康長源,號毅庵,贈南京禮部右侍郎。母崔氏。慈侍下。弟康大充[2]。
佚事
《萬曆野獲編》載,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倭寇破福建興化,康大和避難到浙江秀水,投奔故交、卸任吏部尚書吳鵬,借住吳家空宅數年。一日,吳家迎春慶典,吳、康皆在座。優人誇讚二人「樑」、「柱」,被一學子解讀為噩兆。二人非常不悅。同年,康大和因此回鄉。不久,二人皆不再起[3]。
隆慶三年(1569年),康大和與同鄉致仕南京刑部尚書林雲同、雲南知府鄭弼、衡州知府林允宗、潮州知府陳敘、廣東布政司參議雍瀾、南京戶部主事柯維騏、長蘆鹽運使林汝永,舉逸老會,時稱「莆田八老會」,又稱「八仙會」。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