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康拉德三世 (德意志國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康拉德三世 (德意志国王)
Remove ads

康拉德三世(英語:Konrad III.,1093年—1152年2月15日),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第一位羅馬人民的國王。從1116年到1120年是法蘭克尼亞公爵,從1127年到1135年是洛泰爾二世的反對國王,從1138年到1152年他去世擔任德意志王國的國王。

快速預覽 康拉德三世, 義大利國王 ...

康拉德三世是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的兒子,他母親阿格尼絲是薩利安王朝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的女兒。在他的統治期間,開始了歸爾甫派和吉伯林派之間的衝突。他參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後來病倒並返回君士坦丁堡。傷愈後,他去了耶路撒冷,但經歷了一系列的失敗。從十字軍東征回來,他捲入與托斯卡納藩侯韋爾夫六世巴伐利亞公國的主張的一些衝突中。在他臨終時,他指定他的侄子腓特烈·巴巴羅薩(腓特烈一世)代替他的兒子腓特烈四世作為他的繼任者。

Remove ads

霍亨斯陶芬的崛起

施陶芬家族的起源與崛起之路可追溯至11世紀的阿爾薩斯地區。據最新研究顯示,施陶芬家族的奠基者弗里德里希·馮·比倫(康拉德祖父)約1050年與希爾德加德聯姻一事,推翻了過往關於施萊特施塔特領地源自女方嫁妝的傳統認知。研究指出,該領地實為弗里德里希原有產業,佐證了施陶芬家族實為阿爾薩斯本土貴族而非傳統認知中的士瓦本望族。直至12世紀初弗里德里希一世公爵時期,該家族方東遷至士瓦本東部的雷姆斯河谷,開啟了新的發展階段[1]

施陶芬家族的興盛經過了三大策略:首先是對行政體系的整合——通過接管修道院監護權(這類職權多由管家階層行使),施陶芬成功將地方行政系統納入統治架構,在基層貴族中構築起穩固的物質基礎;其次是教區網絡的經營——藉助對維爾茨堡沃爾姆斯施派爾三大教區的主教任免影響力,他們巧妙維繫著城市公社、神職集團與貴族階層的三角關係[2];最後是政治聯姻——通過與多個顯赫家族締結戰略婚姻拓展了血緣紐帶[3]

施陶芬家族的母系與薩利安王朝親緣的接近遠勝其父系血統。康拉德之母阿格尼絲乃倒數第二位薩利安皇帝亨利四世之女。當時編年史多將康拉德視作薩利安家族的親屬或後裔,但其地域出身卻鮮少被提及[4]。即便康拉德稱王后,他亦在皇家詔書中援引薩利安諸王為其先祖而非其施瓦本身份[5]

亨利四世與南德諸侯——施瓦本公爵魯道夫策林根家族貝特霍爾德巴伐利亞韋爾夫四世的衝突,為施陶芬家族崛起奠定了基礎。施瓦本公爵魯道夫被選為德意志對立國王后,為反制叛亂南德貴族,亨利四世於1079年復活節冊封比倫的弗里德里希之子弗里德里希為新任施瓦本公爵。然其是否曾在阿爾薩斯、施瓦本或法蘭克尼亞行使權力,今已不可考[6]。皇帝將女兒阿格尼絲許配於他。弗里德里希早逝於1105年,遺下兩子:1093年出生的康拉德及其年長三歲的兄長弗里德里希二世。喪夫後,阿格尼絲與奧地利藩侯利奧波德三世締結新姻。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父逝後迅速接管權職,自1106年起正式襲承公爵頭銜[7]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