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比希尼婭·博爾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比希尼婭·博爾滕(西班牙語:Virginia Bolten,1870年12月26日—1960年)是阿根廷的記者和無政府女性主義活動家。博爾滕年輕時即熱衷於無政府主義活動,後來她逐漸成為羅薩里奧地區勞動女性的領導人物,開始積極為阿根廷地區工人聯合會組織活動,還領導了阿根廷歷史上的首次女性罷工。在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皮埃特羅·戈里的邀請下,她加入了一些阿根廷最早的無政府女性組織,並創辦了世界上首批無政府女性主義刊物之一:《女性之聲》。
1902年阿根廷頒布《居住法》之後,曾在阿根廷激進活動多年的博爾滕被驅逐至烏拉圭。她在烏拉圭繼續進行女性主義活動,創辦了《新路線》期刊,並成立了激進女性主義協會「解放」。然而,由於與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者長期衝突,烏拉圭的無政府女性主義運動逐漸衰落。博爾滕餘生居住在蒙得維的亞,偶爾出席示威活動,直到1960年去世。
Remove ads
生平
比希尼婭·博爾滕於1870年出生在聖路易斯,父親是一位因政見而被逐出歐洲的德國自由主義者。父母離異後,少年時期的博爾滕搬到了工業城市羅薩里奧,靠當鞋匠維生。後來,她進入阿根廷糖廠工作,但因向工廠女性散發無政府主義宣傳資料而被捕。[1]
在第二代無政府女性主義者之中,[2]博爾滕以「傑出的演說家」和「不懈的組織者」而聞名。[3]她與胡安娜·魯科·布埃拉[4]和瑪麗亞·科利亞佐[5]一起成為阿根廷無政府主義運動中少數的女性領袖之一。[4]作為阿根廷地區工人聯合會的成員,她在全國各地巡迴演講,[6]鼓勵女性參與無政府主義政治活動,[7]而她出色的口才使她的演講總能吸引到大量觀眾。[8]作為無政府女性主義者,她對自由女性主義和社會主義女性主義人士要求普選權的呼聲不感興趣,她主張通過革命廢除現行制度,而非逐步改革。[7]
1889年,博爾滕領導羅薩里奧的裁縫女工發起了阿根廷的首次女性罷工。[9][10]這次罷工取得了成功,工人們的工資獲得了20%的上漲。[11]次年,她舉著一面黑旗領導了羅薩里奧的國際勞動節示威活動。[1]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皮埃特羅·戈里注意到了博爾滕的激進主義立場,因而將她招入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無政府主義運動團體中。[11]1895年,受到加泰隆尼亞無政府主義者特雷薩·馬涅在埃里科·馬拉泰斯塔創辦的報紙《社會問題》(義大利語:La Questione Sociale)上刊登的一系列女性主義文章啟發,阿根廷的首批無政府女性主義組織開始成立。[12]在戈里的幫助下,[11]博爾滕創辦了世界上首批無政府女性主義刊物之一:《女性之聲》(西班牙語:La Voz de la Mujer)。[13]在博爾滕等一眾編輯的努力下,這份報紙自1896年1月8日創刊至1897年1月1日停刊,一共出版了九期。此後在博爾滕的幫助下,《女性之聲》又於1901年成功復刊。[3]博爾滕和戈里還創建了一個社會無政府主義組織,致力於廢除各種他們認為的威權主義社會習俗和傳統,包括婚姻制度。[4]
為壓制日益興起的無政府主義運動,阿根廷政府於1902年通過了《居住法》,允許驅逐參與無政府主義活動的移民。[14]博爾滕因這項法律多次身陷囹圄:1903年,她因在羅薩里奧散發無政府主義宣傳資料被捕;1904年,她因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水果市場組織女性罷工委員會再次被捕。[11]1905年1月,在獲悉俄羅斯帝國首都聖彼得堡發生血腥星期日大屠殺後,博爾滕公開譴責沙皇專制,並將阿根廷政府的行為與之相提並論。[15]
Remove ads
1907年,博爾滕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參與一場罷租之後,[16]被依據《居住法》驅逐到烏拉圭。[14]她的長期伴侶、無政府主義工會領袖曼努埃爾·曼里克(西班牙語:Manuel Manrique),[17]以及同被驅逐的無政府女性主義活動家胡安娜·魯科·布埃拉和瑪麗亞·科利亞佐,也與她一起來到了烏拉圭。[16]博爾滕和她的同伴們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繼續進行無政府女性主義活動。1909年,博爾滕、魯科·布埃拉和科利亞佐共同創辦了無政府女性主義報紙《新路線》(西班牙語:La Nueva Senda),[18]但該報遭到烏拉圭其他無政府主義者的敵視,次年便停刊了。[19]
此時,無政府女性主義思潮在南美洲已逐漸被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所取代。1910年5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了一次女性大會,成立了一個旨在推動改善女性權利,同時維護傳統性別角色的泛美洲聯盟。然而,由於希望烏拉圭新任自由派總統何塞·巴特列·奧多涅斯實施改革,聯盟並沒有立即在烏拉圭建立分部。[20]1911年4月,蒙得維的亞的激進女性主義者成立了「解放」女性協會(西班牙語:Asociación Femenina "Emancipación"),該協會在女性解放問題上持鮮明的反教權立場。[21]
新成立的泛美洲聯盟試圖吸收「解放」協會加入聯盟,但比希尼婭·博爾滕和瑪麗亞·科利亞佐認為聯盟的自由主義政綱與協會的精神相衝突。[22]博爾滕用激進的演講反對協會加入聯盟,最終成功使得協會投票反對入盟。[23]投票結束後,「解放」協會立即通過了一部受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的章程,支持女性教育和自衛,並倡導協會跨越性別的界限,與進步運動整合。[24]「解放」協會將縫紉工和電話接線員等勞動婦女作為團結的對象,與自由派女性主義組織的中產階級婦女選舉運動形成鮮明對比。[25]
到1913年,協會開始分裂成不同派別:無政府主義者由博爾滕領導,而新成立的烏拉圭社會黨的黨員由瑪麗亞·卡薩爾·坎達(西班牙語:María Casal y Canda)領導。6月,社會黨黨報發表了一篇針對博爾滕的抨擊文章,指責她支持巴特列政府。[26]社會黨對無政府主義者的持續攻擊有效壓制了他們在工人和女性運動中的影響力,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烏拉圭激進女性主義的主導力量,而無政府主義女性組織在一年多以後就逐漸陷入沉寂。[27]
1923年,博爾滕幫助成立了「國際社會研究中心」(西班牙語:Centro Internacional de Estudios Sociales)。晚年,她繼續在國際勞動節和國際婦女節的示威活動中發表演講,直至1960年去世。[1]
精神遺產
布宜諾斯艾利斯馬德羅港的「比希尼婭·博爾滕公園」(西班牙語:Parque Virginia Bolten)以她的名字命名。[28][29]2017年國際婦女節,羅薩里奧市市長莫妮卡·費恩和聖菲省省長米格爾·利夫希茨共同為一塊紀念博爾滕的牌匾揭幕。[30]2018年3月7日,聖菲市市政會設立了「比希尼婭·博爾滕性別敏感新聞獎」(西班牙語:Premio Virginia Bolten a la labor periodística con perspectiva de género)。[31][32][33][34]
2007年,阿根廷聖路易斯省政府決定資助一部紀念比希尼婭·博爾滕的電影。[35]該電影主要聚焦於博爾滕的生活、無政府女性主義及促使其創辦《女性之聲》的社會環境。影片的標題為《無神、無主、無夫》(西班牙語:Ni dios, ni patrón, ni marido),取自該報紙的其中一句口號。[35]
參考文獻
書目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