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弗拉迪米爾·布科夫斯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弗拉迪米爾·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科夫斯基(俄語:Владимир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Буковский,羅馬化:Vladimir Konstantinovich Bukovsky;1942年12月30日—2019年10月27日),俄裔英籍權活動家、作家。自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他是蘇聯聞名遐邇的持不同政見者。他在蘇聯的精神病監獄醫院、勞改營和監獄度過了12年人生[2]。
1976年底被逐出蘇聯後,他一直抨擊蘇聯體制及後續接替政權俄羅斯的缺點。身為活動家、作家[3]和神經生理學家[4][5],他積極揭露蘇聯利用精神病學進行政治迫害[6]。他還是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基金會國際諮詢理事會的成員[7]、感恩基金(創立於1998年,緬懷和支持前持不同政見者)主任[c 1]、美國人權基金會國際理事會成員、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8]。
2001年,弗拉迪米爾·布科夫斯基獲得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基金會年度獎項杜魯門 - 雷根自由勳章[9]。
Remove ads
早年
弗拉迪米爾·布科夫斯基生於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別列別伊鎮(今屬俄羅斯聯邦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期間,他和父母被迫離開故土,直到戰後才回到莫斯科。父親康斯坦丁(1908-1976)是蘇聯著名記者[10]。在學校的最後一年,布科夫斯基因參與秘密出版物的創作和編寫被開除出校。為了達到申請大學學位的要求,他在夜校完成了中學教育[11]。
蘇聯時期活動
1960年,布科夫斯基進入莫斯科大學,主修生物。在學校,他和好友們決定重啟馬雅可夫斯基廣場詩朗誦活動。這場活動開始於1958年一座位於俄羅斯中部的雕像揭幕後[12]。他們聯繫了之前參與過活動的《迴旋鏢》(Boomerang,1960)作者弗拉迪米爾·奧西波夫[13]和《鳳凰文學》創辦人尤里·加蘭斯科夫,而他們的作品在當時是秘密出版物[14]:17–19。
時年19歲的布科夫斯基多次撰文批評全聯盟列寧主義青年共產主義聯盟。後來,克格勃認定他的作品是「顛覆共青團的論文」。布科夫斯基形容蘇聯是「非法社會」,面臨著嚴重的意識形態危機。他斷言共青團已「奄奄一息」,失去了道德和精神權威,呼籲實施民主化[15]。這類文章及其他活動使得布科夫斯基受到當局關注。經過兩次審訊,他於1961年秋天被開除出校[16]。
布科夫斯基於1963年6月1日被逮捕。依照《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刑法》第70條1款後來他被裁定犯「鼓動和宣傳對抗蘇聯罪」,不過由於「精神失常」的原因,他面臨了缺席審判。官方的指控是製作持有被查禁的米洛萬·吉拉斯反蘇文學作品《新階級:對共產主義制度的分析》的影印本[16]。精神科醫生給他檢查,斷定他患有緩慢性精神分裂症,將他送到列寧格勒的特殊精神病院。他於將近兩年後的1965年2月出院[16]。在醫院,他結識了同樣被精神病的佩特羅·格里戈連科[17]。
Remove ads
1965年12月,布科夫斯基參與策劃莫斯科中部普希金廣場的示威活動,抗議當局審判作家安德烈·陀納妥維奇·西尼亞夫斯基和尤里·丹尼爾。他積極傳播數學家、詩人亞歷山大·葉賽寧-沃爾平的《公民訴求》,呼籲當局遵守蘇聯法律,在司法程序中走開放政策,例如允許公眾和媒體旁聽[16]。1965年12月5日,憲法日,示威爆發,史稱開放政策會議或集會,成為蘇聯公民權利運動的開端。
布科夫斯基沒能參與集會。早前示威三天前,當局就以散發訴狀為由抓捕了布科夫斯基,把他關到斯托爾博瓦亞盧布林第十三醫院研究院和謝爾布斯基研究所等特殊精神病院,直到1966年7月[16]。
1967年1月22日,布科夫斯基、瓦迪姆·德勞內、葉夫根尼·庫謝夫和維克多·喀斯托夫又在普希金廣場舉行示威[18]。他們抗議當局最近逮捕亞歷山大·金茲堡、尤里·加蘭斯科夫、阿列克謝·多布羅沃爾斯基和維拉·拉什科娃(四人最終於1968年1月的四巨頭審判中被起訴[19][20]),再度依照要求示威權。然而,1966年9月16日施行的新刑法在第190條第3款將任何形式的公眾集會或示威定性為犯罪[21]。
1967年9月1日,布科夫斯基遭到審判,最後的自辯中,布科夫斯基抨擊當局不尊重法律,違反法律程序。他援引現行的1936年蘇維埃憲法第125條,為組織示威及其他公眾抗議活動的權力辯護。他之後認為檢方處理案件時屢次違反1961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22]:74–75。他的言辭被秘密出版的演講集收錄,得到廣泛傳播[23],成為帕維爾·利特維諾夫編寫有關示威及後續審判資料集的材料[24]:87–95[25]:37–43。
與他同行的瓦迪姆·德勞內和葉夫根尼·庫謝夫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但沒有認罪。被判緩刑後,他們便被釋放[16][26]。布科夫斯基和維克多·喀斯托夫(1967年2月被定罪)看不起兩人,而喀斯托夫則進入「平民政權」勞改營進行為期三年的勞改。布科夫斯基被送到沃羅涅日地區的波爾服刑,到1970年1月刑滿釋放[27]。
Remove ads
20世紀60、70年代,蘇聯當局開始大規模使用精神病治療手段懲罰威懾獨立思想者。手段包括無限期拘禁於被納入現存刑事機構的特殊精神病院(傳統精神病院或精神病監獄醫院,比如列寧格勒特殊精神病院),而這些機構為大眾所熟知。健康的犯人會和精神病人關到一起,對方一般是危險的病人。他們還被迫服用各類精神藥物,關進監獄式的機構,完全處於克格勃的控制下[c 2]。
1971年,布科夫斯基設法將150頁記載蘇聯精神病迫害機構情況的文件偷運到西方。在一封寫給「西方精神病學家」的信中,布科夫斯基故意用克制的語氣,要求對方考慮證據是否證明多位持不同政見者遭隔離,敦促他們在下屆國際精神病學家大會上討論這個情況[28][29]:29–30。
近年來,我們國家頒布一些法庭命令,將一些人放進精神醫院(「特殊型」或其它),而這些人在他們的親屬和摯友看來精神健康。這些人是佩特羅·格里戈連科、伊利亞虎·利普斯、娜塔莉亞·戈爾巴內夫斯卡婭、瓦勒利亞·諾沃德沃斯加雅[c 3]、伊凡·亞希莫維奇[c 4]、弗拉迪米爾·格順尼[c 5]、維克多·費恩伯格[c 6]、維克多·庫澤內特索夫[c 7]、奧爾加·洛費[c 8]、弗拉迪米爾·E·鮑里索夫[c 9],以及因捍衛蘇聯人民人權倡議著稱的人士。
— 布科夫斯基1971年寫信給西方的精神科醫生[30][31]:80–81
這種現象引發了合理的焦慮,這一點在當局廣泛宣傳生物學家若列斯·梅德韋傑夫被以司法外的手段關入精神病院上尤為明顯。
在庭上擔任專家證人的精神科醫生的診斷,以及法庭所基於的診斷,其內容引發了許多疑惑。然而,只有精神科專家們才能表達對這些診斷合法性程度的權威意見。
憑藉這一點,我拿到了法醫精神病學小組給格里戈連科、費恩伯格、鮑里索夫和亞希莫維奇檢查身體時所寫的診斷報告的副本,以及還有庫澤內特索夫的診斷摘錄。我正寄給你們這些文件,還有各種信件及其他透露這些人物角色的材料。如果你能夠研究這些材料,表達你們自己的看法,我將會萬份感激。
我知道,現如今沒有關鍵的診斷信息,很難去判斷一個人的精神狀況,診斷疾病或是聲稱沒有任何疾病。因此,我請你們在這一點上表達看法:就是上面提到的診斷有沒有包含足夠的科學證據表明不僅診斷出精神疾病,還要必須將這些人完全與社會隔離?
如果你們能引起同行的興趣,認為有可能將它列入下一屆國際精神病學家大會的討論議程,我會非常高興。
對於一個心智健全的人而言,沒有比在精神病院無限期拘禁更可怕的命運。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願意在上面花點時間,就好像物理學家找時間對抗利用他們的科學成就危害人類的行為。
提前感謝你,
V·布科夫斯基
1971年3月,法國小組織國際國際捍衛人權委員會發布了文件。布科夫斯基的信刊登於3月12日的倫敦《泰晤士報》,後來登上《英國精神病學雜誌》[28][30][31]:79; 82。3月29日,當局逮捕了布科夫斯基,把他關了九個月,於1972年1月進行審訊[16]。
布科夫斯基收集並寄給西方國家的情報激勵了全世界和蘇聯的人權活動家,也引起了精神科醫生的共鳴。9月,44名歐洲的精神病醫生在《泰晤士報》撰文,對六名有關人員的診斷表示深深的懷疑[32]。1971年11月在一次會議上,世界精神健康聯合會呼籲其成員國調查有關指控,捍衛其受到威脅的言論自由權[31]:85。這些回應被異見者期刊《時事記事》詳細記載,該刊也記錄了布科夫斯基的朋友和其他人權活動家在辯護中所做的許多陳述。身為受到國際社會前所未有關注的人物,布科夫斯基在幾乎安全封閉的環境中等待,不能見律師,被送往集中營或特殊精神病院等待審判[c 10]。
面對民眾的壓力[33],世界精神病協會最終於1977年的第六屆世界大會上譴責蘇聯的行徑,設立審查委員會監督濫用行為[29]:111。1983年,蘇聯在被開除會籍前,將代表從協會撤走[29]:42–44。布科夫斯基後來將此反應成為「開放政策異見者最重要的勝利」[34]:144。
Remove ads
文件公布後,《真理報》唾罵布科夫斯基「惡毒歹徒,參與反蘇活動」,他於1971年3月29日再遭逮捕[c 11]。最開始關在列福爾托沃監獄,8月份在謝爾布斯基中心關了三個月,這次,中心認為他心智健康,能夠出庭受審[35]。
1972年1月,布科夫斯基受審,當局指控他誹謗蘇聯精神病學、聯絡境外記者、持有、散發秘密出版物。秘密出版物這次刊載他的最後自辯,得到更多人了解[c 12]。最終他被判處兩年監禁、五年勞改、五年逐守邊境[25]:31–32[c 13]。
在獄中,他跟同樣遭囚禁的精神科醫生賽門·格魯玆曼一起寫了20頁的《關於異見者精神病的手冊》。該書在海外大量發行,翻譯成俄語(1975年)[36]、英語[37]、法語[38]、義大利語[39]、德語[40]、丹麥語[41]等多種語言。手冊執導可能遭受精神病政治迫害的受害者如何在審訊中躲避精神病診斷[42]。
Remove ads

西方外交官及新成立的國際特赦組織等人權團體多次提請國際社會布科夫斯基等蘇聯政治犯[35]:175。
1976年12月,布科夫斯基被逐出蘇聯。在蘇黎世機場,蘇聯政府用他交換在押的智利共產黨書記路易斯·科爾巴蘭[43][44]。布科夫斯基在1978年的自傳中講述了他被拷到瑞士的歷程[3]:432。西方國家的許多民眾了解到這次交換,加深了對蘇聯異見者的了解[35]:175。前異見者瓦迪姆·德勞內在這種情形下,寫了一條警句[45][46]:
“ | 他們拿惡棍交換路易·斯科瓦蘭:
|
” |
1977年3月,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在白宮會見布科夫斯基。蘇聯的異見者和人權活動價認為,新官上任的總統在會面中釋放出希望在他的外交政策中強調人權的訊號,而蘇聯領導人強烈批評了這個活動[47]。
1978年,布科夫斯基獲劍橋大學生物學碩士學位。同年,他發表了《壘牆築堡:異見生涯回憶錄》(To Build a Castle: My Life as a Dissenter)[49][50]。該書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和俄文版[51],其中查利德澤作品的紐約出版商發行了俄文版,現在俄文原版可以在網上轉播[52][53][54]。
布科夫斯基在西方國家撰寫了許多論文和辯論文章,不僅批評蘇聯政府到後來的弗拉迪米爾·普丁,也揭露西方國家面對蘇聯政治迫害時容易輕視他人。有時他甚至西方國家是此類罪行的共犯。70年代末80年代初,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布科夫斯基成功遊說英美政客聯合抵制1980年夏季奧運會。當年,他也為西方和平運動的活動和政策奔走呼告[55]。

1983年,布科夫斯基與古巴異見份子阿曼多·瓦拉達雷斯聯合創辦國際抵抗組織,並在後來出任組織主席[16][56]。該共犯組織的辦事處設在巴黎,由蘇聯的異見者和流亡者共同經營,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弗拉迪米爾·馬西莫夫和愛德華·庫茲涅佐夫[16]。1985年,組織擴張,改名國際抵抗組織美國基金會[56]。新組織董事會的著名成員包括艾伯特·喬利斯、珍娜·柯克派翠克,米奇·戴克特、尤里·雅麗姆-阿加耶夫、理查·珀爾、索爾·貝洛、羅伯特·康奎斯特和馬丁·科爾曼出任顧問委員[57]。基金會負責協調推翻東歐等地共產主義政權的異見者和民主運動,在西方國家和共產主義國家組織抗議,反對西方國家資金援助共產主義政權。組織還創辦支持民主運動國家理事會(又名國家民主理事會),扶植民主法治政府,幫助起草憲法、組建民事機構[58][59]。
1987年3月,布科夫斯基等十位流亡作家(包括恩斯特·約瑟福維奇·涅伊茲韋斯內伊、尤里·柳比莫夫、瓦西里·阿克西約諾夫、列昂尼德·普利什奇)懷疑米哈伊爾·戈巴契夫改革的實質和誠意,引起西方國家和蘇聯的憤慨[60]。
Remove ads
1991年4月,弗拉迪米爾·布科夫斯基闊別故土15年後,首次訪問莫斯科[61]。
1991年總統選舉前夕,鮑里斯·葉爾辛競選團隊將布科夫斯基納入副總統候選名單[56]。最終,阿富汗戰爭退役軍人、蘇聯英雄亞歷山大·弗拉迪米羅維奇·魯茨科伊當選副總統。1991年12月5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法院頒布下令,撤銷布科夫斯基在蘇聯時代的罪名[62]。次年,葉爾辛恢復布科夫斯基俄羅斯公民身份。須注意,布科夫斯基雖然離開蘇聯,但未被剝奪蘇聯公民身份[63]。
蘇聯解體後活動
1971年,英國和歐洲的精神科醫生評估了布科夫斯基發布的有關精神迫害的文件後,評價布科夫斯基:「我們持有的(關於布科夫斯基的)情報表明他是那種可能會使得任何一國政府尷尬的人。他似乎不願意為了便利和個人的慰藉妥協,認為只有在情況對他不利的情形下才會說出他的想法。不過,這樣的人一般會做出很大的貢獻,值得敬重[c 14]。」
蘇聯解體不久後,布科夫斯基再次受到俄羅斯當局的青睞。他於1993年10月的憲法危機中支持葉爾辛抵抗最高法院,但在兩個月批評新通過的《俄羅斯憲法》為葉爾辛連任提供保障[64][65]。他認為,從1994年開始,葉爾辛便成為安全部分的人質,恢復克格勃統治不可避免[16]。
1992年,葉爾辛政府向憲法法院起訴俄羅斯共產黨,請求法庭禁止共產黨運作並凍結資產。當時,政府邀請布科夫斯基以專家證人身份出庭作證,證明蘇聯共產黨是危險組織[16]。為了準備證詞,布科夫斯基獲准查閱當時由俄羅斯國家現代史檔案館整理的大批蘇共中央的歷史文檔[16]。他利用手持小型掃描儀和筆記本電腦製作了許多文件的複印件(其中部分需要很高的安全權限才能查閱),包括克格勃對黨中央的報告。這些影印件被偷運到西方國家[66]。
布科夫斯基希望莫斯科在國際法庭上可以扮演類似第一次紐倫堡審判中的角色,幫助國家擺脫共產主義的陰影[67]。然而這一天並沒有來臨,「蘇工審判」的目的遠遠沒有實現。雖說蘇共被認定為違憲組織,但前黨員們還是能夠在俄羅斯政府擔任要職,而他們組建的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更成為了國內最大的政治反對派。其中,前黨員們在1917年10月後政治迫害受害者總統委員會中擔任要職,包括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雅科夫列夫。由此可見,布科夫斯基的文章和採訪沒有起到作用[68],他本人非常失落[69]:「共產主義制度沒有徹底終結,這頭怪物吞併了我們的世界,我們處在危險中!儘管它的名字不再叫共產主義,但它保留了很多危險的特徵......在紐倫堡式的法庭對它的所有罪行做出最終判決前,它還沒有消亡,革命尚未結束。」
經過眾人數年的工作,布科夫斯基拍下的文檔影印件(許多只有半頁寬)的拼湊全部完成。文件之後於1999年在網上公開[70]。1995年,布科夫斯基創作作品《莫斯科審判》講解蘇聯最近的歷史,揭示蘇聯和蘇共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時,引用了其中大量文檔[8]。這本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但當時沒有英文版[71]。蘭登書屋曾買下了手稿的版權,但按照布科夫斯基的話,出版商想讓作者從自由主義左派政治角度重寫整本書。」布科夫斯基拒絕了,他向蘭登書屋的編輯稱因為作品某些地方的原因,自己「對政治審查很敏感」。之後,雙方取消合約[72]。法文版於1995年面世[73],之後俄文及其他斯拉夫語種版本面試,其中波蘭語版成為當時的暢銷書[72][74]。2016年,Spirali出版了義大利文版。最終英文翻譯版於2019年5月面世[75]。
1992年,加夫里爾·哈里托諾維奇·波波夫辭職後,莫斯科議會自由派代表推舉布科夫斯基參加市長選舉[16]:478。布科夫斯基婉拒了邀請,表示履行市長職責需要一支能夠推動激進改革的知識分子團體,但國家缺乏這方面的人才。最終副市長尤里·米哈伊洛維奇·魯茲柯夫當選,於1992年到2010年擔任市長[16]。
1996年初,莫斯科的學者、記者和知識分子聯合推舉布科夫斯基參加總統選舉,取代參選的現任總統鮑里斯·葉爾辛和他的大對手、俄羅斯共產黨的根納季·安德烈耶維奇·久加諾夫。然而,正式的提名程序並未啟動[76]。
2001年,布科夫斯基當選義大利自由意志主義組織自由之縣自由委員會主席。該組織每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紀念日都會宣傳《古拉格備忘錄》和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日[16],迄今為止活動已在羅馬、布加勒斯特、柏林、永河畔拉羅什和巴黎舉辦。
2002年,副總統鮑里斯·涅姆佐夫當選國家杜馬議員兼右翼力量聯盟領袖。他到劍橋拜訪了布科夫斯基,商討俄羅斯反對派的策略。布科夫斯基囑咐涅姆佐夫,國內自由派的當務之急是毫不妥協地團結反對弗拉迪米爾·普丁的獨裁政府[77]。
記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經常去英國。她採訪了布科夫斯基和鮑里斯·阿布拉莫維奇·別列佐夫斯基,拿到「不同政治移民浪潮的比較分析」[78]。在採訪中,她將布科夫斯基稱為「族長」,討論了獲得英國政治庇護的人士(如艾哈邁德·扎卡耶夫和亞歷山大·瓦爾傑洛維奇·利特維年科)的處境,以及對英國托尼·布萊爾政府及歐洲議會對車臣的態度。在談話中,布科夫斯基反對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被帶到海牙國際刑事法庭受審的方式[78]。
2004年1月,布科夫斯基與加里·基莫維奇·卡斯巴羅夫、鮑里斯·涅姆佐夫、弗拉迪米爾·卡拉-穆爾扎組建2008委員會[79]。這支俄羅斯民主反對派傘式組織的目標是確保2008年總統選舉的自由公正[80]。
2005年,布科夫斯基與20世紀60、70年代著名異見者娜塔莉亞·戈爾巴內夫斯卡婭、謝爾蓋·科瓦列夫、亞歷山大·波德拉內內克、歐倫娜·邦納共同參演了弗拉迪米爾·弗拉基米若維奇·卡拉-穆爾扎的紀錄片《他們選擇了自由》[81]。2013年,布科夫斯基參加了娜特拉·博爾特雅斯卡婭紀錄片《平行線、事件、民眾》[82][83]。
2009年,布科夫斯基參加新組建的議會外反對派聯盟團結聯盟的理事會[84]。
阿布格萊布、關塔那摩灣拘押中心和中情局秘密監獄的囚犯遭酷刑對待的新聞曝光後,布科夫斯基去找負責的官員談話,不留情面地攻擊了對方,問是不是要隱蔽合理化酷刑。2005年12月18日在《華盛頓郵報》的專欄文章中,他回憶了1971年在勒福爾托沃監獄遭受酷刑的經歷[85]。他警告說,一旦開始,酷刑的慣性就難以控制,腐蝕著實施酷刑者。他寫認為:歷史上「酷刑」一直是壓迫人的工具,不是調查或情報收集的工具。他解釋說:「調查是一個微妙的過程,需要耐心和良好的分析能力,以及培養個人獲取消息的能力。縱容酷刑,這些罕見的人才會離開情報部門,還原事實的能力會很快被天賦比他們低的同時超越,情報部門就成了施虐狂的遊樂場[85]。
2009年1月20日,上任僅兩天的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否認了酷刑備忘錄。
布科夫斯基和帕維爾·斯托伊洛夫共同編寫了於2004年出版的小冊子《歐盟蘇聯化》(EUSSR),認為「歐洲一體化有蘇聯的根基」[86]。兩年後接受《布魯塞爾報》(The Brussels Journal)採訪時,布科夫斯基表示他讀過1992年蘇聯絕密文檔,確認將歐盟轉變成社會主義組織的「陰謀論」的確存在[87]。他認為歐盟就是「一頭怪物」,「在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極權主義國家之前」,必須儘早摧毀:「與此同時,他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意識形態。蘇聯過去是一個意識形態先行的國家。今天歐盟的意識形態是社會民主主義、中央集權化,政治正確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我很認真地目睹了政治正確是如何擴大成一種壓迫性的意識形態,更不用說他們如今幾乎每個國家都有的禁言法令」[88]。
布科夫斯基在採訪中警告,蘇聯與歐盟的形成有一定的相似點。2006年,他描述了蘇聯的危險之處,認為它的模式是消滅國籍和族群,從而創立一個全新的「蘇維埃國家」。蘇聯的意識形態要求國家最終消失,然而現實情況完全相反,變成國家至關重要。布科夫斯基表達他的歐洲懷疑論觀點時,是英國獨立黨長期贊助人自由協會的副主席[88][89]。
2007年,經過一場觀點類似的爭論,布科夫斯基認為俄羅斯太大,應該分成幾個小國家。他的觀點迅速被俄羅斯國營電視台今日俄羅斯報道給世界各地的觀眾[90]。
早在十年前,布科夫斯基概述了一些確保合作實現的辦法[91]。他在《莫斯科判決書》中寫道,除了被蘇聯招募為特工,有意識地為蘇聯工作的人之外,還有一些男女被克格勃和格魯烏認定為「有影響力的特工」和「機密聯絡員」[92]:「此外,這些『有影響力的特工』大部分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克格勃特工。有些人考慮到理想主義原因,會給蘇聯散布假情報,其他人則向克伯格償還舊債,或者反過來說,去拿新的獎勵或任務。還有人簡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些例子各有不同。」
布科夫斯基警告稱,這條定律同樣適用於後史達林時代的蘇聯和東歐特勤人員,他們在70年代和90年代受到過類似的壓力和誘惑[93]:「大多數蘇聯學者和斯拉夫人、俄羅斯和蘇聯的專家依賴於政權,不時要去蘇聯。如果沒有這種接觸,專家無法確保他當前在學術界的地位和聲譽,任何人都可能指責他失去聯絡,不再保留他的專業知識。然而,這種前往蘇聯的機會,在那些年是被克伯格密切關注的。」

2007年5月,布科夫斯基宣布計劃參選2008年5月的總統選舉[95]。他在2007年12月16日正式遞交了提名,迎戰德米特里·阿納托利耶維奇·梅德韋傑夫等候選人[96][97]。
負責提名布科夫斯基的人士包括尤里·雷佐夫、弗拉迪米爾·弗拉基米若維奇·卡拉-穆爾扎、亞歷山大·波德拉內內克、安德烈·皮翁特科夫斯基、弗拉迪米爾·普利比洛夫斯基[98]。維克多·申德羅維奇、瓦勒利亞·諾沃德沃斯加雅、列夫·魯賓斯坦等活動家、作者和評論員也公開支持布科夫斯基[99][100]。
親克里姆林宮的政客和評論員質疑布科夫斯基的執政前景,不過提名人指出其中許多指控經常重複[101]。800多名莫斯科的俄羅斯公民於2007年12月16日提名布科夫斯基擔任總統。12月18日,達到註冊登記候選人簽名數量要求的布科夫斯基,準時向俄羅斯中央選舉委員會遞交申請[102][103][104]。
布科夫斯基的參選也獲得格里戈里·亞夫林斯基。亞夫林斯基於2007年12月14日在亞博盧黨會議上宣布放棄參選,全力支持布科夫斯基[105]。
行動小組(The Action Group)支持布科夫斯基參選,否認親政府媒體所說的布科夫斯基未能成為總統,會向聯邦憲法法院提起上訴[106][107]。
2007年12月22日,中央選舉委員會拒絕了布科夫斯基的申請,理由有三:一是他在遞交文檔時沒有給出他寫作活動的訊息,二是持有英國永久居留權,三是近十年來沒有住在俄羅斯。布科夫斯基隨即就該決議向俄羅斯聯邦最高法院上訴,2008年1月15日將案件訴至上訴委員會[94][108]。
2011年3月30日,布科夫斯基向英國威斯敏斯特裁判法院遞交米哈伊爾·戈巴契夫於80年代末90年初涉嫌危害人類罪的材料,要求當局實施逮捕[109]。
2010年3月10日,反普丁網絡宣言《普丁必須下台》發布,起初有34人聯署,布科夫斯基名列其中[110]。2012年5月,結束四年總理任期,開始他俄羅斯聯邦總統的第三任期。次年,布科夫斯基發表俄羅斯媒體的採訪合輯,認為普丁團隊繼承拉夫連季·帕夫洛維奇·貝利亞之遺風[111]。
2014年索契冬奧會後,俄羅斯聯邦吞併克里米亞。西方國家旋即制裁了普丁的隨從,布科夫斯基希望這能證明普丁政權走向滅亡[112]。
2014年10月,俄羅斯當局拒絕給布科夫斯基簽發新的外國旅行護照[113],俄羅斯外交部表示布科夫斯基的無法確認[114]。這一言論讓克里姆林宮人權理事會[115]和俄羅斯聯邦人權申訴專員感到驚訝[116]。
2015年3月17日,在針對亞歷山大·瓦爾傑洛維奇·利特維年科遭到毒殺一案拖延已久的調查中,布科夫斯基就這位前俄羅斯聯邦安全局上校被謀害的原因給出自己的見解[117]。八年前接受BBC採訪時,布科夫斯基表示俄羅斯政府毫無疑問在倫敦殺害了上校[118]。
2015年,英格蘭及威爾斯皇家檢控署起訴布科夫斯基,聲稱他的電腦藏有「違法兒童圖像」[119]。布科夫斯基認為指控很荒謬,最初表示電腦被裝了後門程序,是俄羅斯安全機構經歐洲刑警組織發送的[120]。布科夫斯基也指出儘管最初檢控署的聲明指控他「持有並製作」圖像,但交給法院的檢控材料只用於「持有」的監控[120][121]。
2015年5月初,布科夫斯基在德國一家私人診所接受了九個小時的心臟手術,安裝兩個人工心臟瓣膜。手術過後他麻醉昏睡了三天,提高康復機會[122]。康復了些許後,布科夫斯基回應了檢控署的監控[123],他讓最高法院簽發誹謗令狀,向檢控署索償10萬歐元[124]。
高等法院2016年7月駁回申訴。瓦爾比法官的判決認為布科夫斯基的案子「總而言之,是檢控公告誤指控他親自參與兒童性虐待行為,有足夠證據證明當事人出現在現場、製作或拍攝不雅照片,因此檢控成立。如果檢控公告確實有這方面的意思,那麼毫無疑問,情況屬實。布科夫斯基並未被檢控或指控參與或出現在兒童性虐待現場,或是拍攝虐待行為的照片。檢控署沒有聲稱或合理懷疑他犯了這些行為[125]。」
2018年2月12日,檢控署認為由於被告身體狀況欠佳,建議無限期推遲審判。法官加雷思·霍克斯沃思(Gareth Hawkesworth)法官裁定,繼續進行審判「有悖於司法公正」,批准申請永久停留訴訟程序[126]。
2019年10月27日晚九點半在英格蘭劍橋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76歲[127]。
作品列表
- 翻譯本
- 1978: To Build a Castle: My Life as a Dissenter (PDF). London: André Deutsch (UK edn). 1978 [2019-06-21]. ISBN 978-0-233-97023-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01). 352 pp.
- (俄文) 1979: I vozvrashchaetsi︠a︡ veter--. New York: Khronika izd-vo. 1979. 386 pp.
- 1979: To Build a Castle: My Life as a Dissenter.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9. ISBN 978-0-670-71640-1.
- (俄文) 2007: I vozvrashchaetsi︠a︡ veter--. Svobodnyĭ chelovek. Moskva: Novoe izd-vo. 2007. ISBN 978-5-98379-090-2.
- 1987: To Choose Freedom. Hoover Press publication. Stanford,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87. ISBN 978-0-8179-8442-7.
- 1995: Jugement a Moscou: un dissident dans les archives du Kremlin. Paris: Robert Laffont. 1995. ISBN 978-2-221-07460-2 (法語). 616 pp.
- Moskovskiĭ prot︠s︡ess. Parizh : Moskva: "Russkai︠a︡ myslʹ"; Izd-vo "MIK". 1996. ISBN 978-5-87902-071-7 (俄語).
- (德文) (1996) Abrechnung mit Moskau. Das sowjetische Unrechtsregime und die Schuld des Westens, Bergisch Gladbach
- Moskiewski proces. Warsaw. 1999. ISBN 978-83-7227-190-7 (波蘭語).
- Judgment in Moscow: Soviet crimes and Western complici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ay 2019)
- 1999: Soviet Archiv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nline archive compiled by Vladimir Bukovsky, prepared for publication by the late Julia Zaks (1938–2014) and Leonid Chernikhov
- 2016: The Bukovsky Archiv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pgraded version of 1999 archive.
- 2019: Judgment in Moscow: Soviet crimes and Western complici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俄文
- 1979: И возвращается ветер [To Build a Castle]. New York: Изд. "Хроника" (Khronika Press). 1979. 382 pp. The first publication in Russian of Bukovsky's memoirs was given a Biblical title (see Ecclesiastes, v. 6).
- 1989: И возвращается ветер [To Build a Castle]. М.: Teatr periodical. 1989. ISSN 0131-6885. The first publication of Bukovsky's memoirs in the USSR.
- 1996: Московский процесс [Judgment in Moscow]. М.; Париж: МИК : Рус. мысль. 1996: 525. ISBN 978-5-87902-071-7.
- 2001: Буковский В.; Геращенко И.; Ледин М.; Ратушинская И.; Суворов В. Золотой эшелон [The golden echelon]. Собрание. М.: Гудьял-Пресс. 2001: 256. ISBN 978-5-8026-0082-5.
- 2007: И возвращается ветер [To Build a Castle]. Свободный человек. М.: Новое изд-во. 2007: 348. ISBN 978-5-98379-090-2. (First serialised in Teatr periodical, see above, 1989).
- 2008: Письма русского путешественника [Letters of a Russian traveller]. Moscow & St Petersburg: Нестор-История [Nestor-History]. 2008.
- 2013: Наследники Лаврентия Берия. Путин и его команда [The heirs of Lavrenty Beria: Putin and his team]. M.: Алгоритм. 2013. ISBN 978-5-4438-0337-1.
- 2014: Тайная империя Путина. Будет ли "дворцовый переворот"? [Putin's secret empire. Will there be a "palace coup"?]. M.: Алгоритм. 2014. ISBN 978-5-4438-0880-2.
- 2015: На краю. Тяжелый выбор России [On the edge. Russia faces a hard choice]. M.: Алгоритм. 2015. ISBN 978-5-906798-82-4.
紀錄片
- 《他們選擇了自由》 (4集,2005) – 弗拉迪米爾·卡拉-穆爾扎製作
- 《俄羅斯/車臣:異見者的聲音》(Russia/Chechnya: Voices of Dissent,2005),採訪了布科夫斯基歐倫娜·邦納、娜塔莉亞·戈爾巴內夫斯卡婭、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艾哈邁德·扎卡耶夫等人[128]
- 《蘇維埃的故事》 (2008) – 艾德溫·斯努爾紀錄片作品
- 《平行線、事件、民眾》(36集,2014) – 娜特拉·博爾特雅斯卡婭系列紀錄片作品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