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法蘭索瓦·楚浮

法國導演 (1932-1984)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蘭索瓦·杜魯福
Remove ads

法蘭索瓦·羅蘭·楚浮(法語:François Roland Truffaut,1932年2月6日—1984年10月21日)是法國導演、影評人,法國新浪潮電影流派的代表之一,「電影作者論」的提倡者,與法國另一名導尚盧·高達並列,在國際影壇享有盛譽。

快速預覽 佛杭蘇瓦·楚浮, 導演 ...
Remove ads
Thumb
佛杭蘇瓦·楚浮的墓地

楚浮因為逃學,14歲便失學要到工廠工作。少年時他已經熱愛電影,曾舉辦小型電影放映活動導致欠債,16歲時被送進不良少年教養所,後來由安德烈·巴贊保釋,並把他領進了影評的園地,巴贊成為他的精神導師,也深深影響他在電影方面的觀念。1951年巴贊創辦《電影筆記》,其後楚浮加入撰寫影評,被認為是巴黎最尖刻的評論人。

1955年拍攝了首部短片《探訪》,其後曾任義大利導演羅塞里尼的助手。1957年,楚浮撰文預告了「第一人稱」影片的到來。1959年首部長片《四百擊》旋即奪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四百擊》以安端·達諾(Antoine Doinel,由尚-比埃·里奧釋演)為主角,充滿自傳性質,連同《二十歲之戀》、《飛吻法語Baisers Volés》、《床地風雲》、《愛情逃跑》組成安端·達諾五部曲。 他又擅長實踐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故事題材豐富多采、內容各異;尤能拍攝景致怡人、風格清新的法式風格文藝愛情電影,令各國影迷感動回味再三至今。

楚浮1984年罹患腦癌病逝,共有二十一部長片、四部短片導演作傳世。

Remove ads

電影作品

導演作品

更多資訊 年份, 片名 ...
Remove ads

語錄

「對我來說,明天的電影比懺悔錄或日記等自傳體更加私人。年輕的電影製作者將會用第一人稱表達自己,並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與電影連繫起來:這些也許是他們的初戀故事、或最近的戀愛故事、他們的政治醒覺、他們的旅行故事、他們的病患經歷、他們的兵役、他們的婚姻,他們對上一個的假期... 這些將是令人愉快的,因為這是真實又新鮮的... 明天的電影不會由公務導演執導,卻是由構造一次美妙和令人興奮的冒險歷程的藝術家執導。明天的電影(的特點)將酷似創造它的人,觀眾的數量將與導演的朋友的數量成正比。明天的電影將是愛的行動。」 — François Truffaut, published in Arts magazine, May 1957 Source: Miami New Times

參考資料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