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英語: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是歐內斯特·海明威創作的短篇小說。故事以非洲為背景,首刊於1936年9月《時尚》雜誌。該作品後被改編為佐爾坦·科達執導的電影《麥康伯事件》(1947)。
情節
小說採用第二人稱受限全知視角敘事,穿插內心獨白,主要通過兩位男主角弗朗西斯·麥康伯和羅伯特·威爾遜的視角展開,偶爾也會呈現大型獵物的心理活動。
35歲的弗朗西斯·麥康伯與妻子瑪格麗特遠赴非洲狩獵。白人職業獵手兼嚮導羅伯特·威爾遜能用斯瓦希里語與當地土著擔任的扛槍人和僕人交談,有時也會私自鞭打他們(這種行為是違法的,但僕人們卻為了報酬而不敢反抗)。此前弗朗西斯因受傷獅子的突襲而驚慌失措,瑪格特嘲笑丈夫怯懦。威爾遜雖心裡對麥康伯不屑,但表面上仍試圖引導他成為合格的獵人。
弗朗西斯逃離受傷衝鋒的獅子後,威爾遜追殺並擊斃了它。當晚瑪格麗特出軌威爾遜。儘管麥康伯痛恨威爾遜,卻又離不開他。正如威爾遜所言,這是弗朗西斯成為真正男人的契機。
次日狩獵非洲水牛時,麥康伯與威爾遜合作擊中三頭,殺死兩頭,但第一頭受傷的野牛逃入叢林。麥康伯突然開了竅一般,變得勇猛。但瑪格麗特卻感到悶悶不樂。公牛未死遁入草叢,威爾遜引著麥康伯進行追擊,獵物撲了過來,麥康伯幾次開槍擊中它的犄角。威爾遜也瞄準野牛的肩膀中間開槍。瑪格麗特從車中向野牛的方向開槍,擊中麥康伯頭部致其死亡。
威爾遜將這次事件申報為意外,但言語中卻暗示瑪格特因厭倦了婚姻而蓄意謀殺。
Remove ads
出版歷史
《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首刊於1936年9月《時尚》雜誌,後收錄於《第五縱隊與首四十九個故事》(1938)。[1]
主題
本作核心在於勇氣與恐懼。評論家詹姆斯·梅洛稱其為「海明威對恐懼的經典探索」。在海明威筆下,麥康伯的恐懼源於無知。[2]
威爾遜帶有傳統的男性特質,而麥康伯則是怯懦的化身。當懦弱丈夫在野牛衝鋒時找回勇氣,[3]他重塑了自我身份——既能直面猛獸,亦敢對峙妻子。[4]可悲的是,這份覺醒只維持了幾個小時。[3][4]傳記作家卡洛斯·貝克認為瑪格麗特扼殺了丈夫剛獲得的男子氣概。[3]
貝克指出威爾遜象徵不被女性支配(因他拒絕瑪格麗特的操控)的無畏者,正是麥康伯渴望成為的人。[3]傑弗里·邁爾斯視瑪格特為故事反派——「既是背叛者又是兇手的掠奪型女性」,將射擊與性慾相聯繫。[5]
麥康伯長期處於妻子操控之下。獵獅時的潰逃與目睹妻子出軌雙重打擊促使他在狩獵中蛻變。從飲用青檸汁到威士忌祝酒的轉變,象徵他從懦弱的「兔子」成長為真正的獵人。[6]
動物意象承載象徵:麥康伯喻為兔子,瑪格麗特比作母獅。最終麥康伯的死亡姿勢與其射殺的水牛相仿,威爾遜稱讚這頭「呱呱叫的野牛」暗示他終於贏得尊重。[7]
瑪格麗特因丈夫的極速轉變而恐慌,但覺醒即隕落體現海明威的幸福觀:即使短暫,亦足證人生價值。[8]
瑪格麗特射殺丈夫的動機存在多重解讀:或為維持支配地位,或為意外誤殺,亦或試圖掌控卻適得其反。這種曖昧性凸顯海明威對生命無常的思考——最美好的時刻往往轉瞬即逝。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