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弼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弼士(Cheong Fatt Tze,1841年—1916年9月12日)[1],名振勳,原名肇燮(鄉下稱兆燮),字弼士,以字行,大清國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人(今屬梅州市大埔縣)。清末民初實業家,馬來西亞華人領袖。[2]
生平
張弼士於1840年生於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今屬梅州市大埔縣)一個貧窮的客家人家庭。張先生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在村裡當牛郎,16歲時一個人下南洋謀生。先從印尼雅加達米店勤雜工做起,經過辛苦打拼,先後在蘇門答臘、爪哇創辦墾殖公司,在馬來西亞檳城、印尼雅加達、亞齊等地開辦遠洋輪船公司,並在新加坡、雅加達、香港和廣州開設藥行[3]。
1893年,張弼士晉身仕途,成為「大清國駐檳城第一任副領事」。他於光緒21年(1895年)在煙臺種植葡萄,後成為張裕葡萄酒創始人。他當時號稱「南洋首富」,資產高達8,000萬兩白銀,而那時的清朝國庫年收入也才8,000萬兩[4]。被美國人稱作中國的「洛克菲勒」。
由1890年代起,張弼士將大量資金調入中國,在廣州創辦過張裕安堂藥行、廣州亞通機器織布廠,置有靖海路的張裕安堂和廣州河南新安里的五知堂等府第,廣州朝天路的孝友街以其原建張孝友堂而得名[5]。
1900年黃河決口之後,張弼士發起募集到了百萬餘來賑災。1907年4月,張弼士被任命為督辦鐵路大臣,主管粵漢鐵路及其支線的事宜。可惜,大清國為貸款在1911年將鐵路權抵押予外國財團。僅發回民間投資者原有股本六成,粵、湘、鄂與南洋紳商捐失慘重。[6]
在張弼士的發動下,新加坡、馬來亞兩地相繼創建了8所華文學校。在辛亥革命之初,他鼓勵自己的兒子加入同盟會,並組織南洋企業秘密援助,捐款捐物支持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在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群島,是一位強大的南洋商業巨頭,也是中國的一流官員;他被任命為駐新加坡總領事兼經濟顧問。他曾被認為是馬來亞首富,擁有8000萬兩白銀(約合今天的24億美元),因此獲得了「中國洛克菲勒」的綽號。
Remove ads
逝世
1916年9月12日,張弼士因肺炎在巴達維亞去世,遺體被送回中國安葬。在它最後的旅程中途經檳城、新加坡和香港,海外華僑華人對這位偉大人物的去世深感悲痛。中國政府派高級官員出席他的葬禮,並命令國家檔案館將他的生平記錄在史料中,以便他的貢獻永遠被銘記。英國統治時期和荷蘭帝國當局均下令降半旗,以紀念這位被譽為「東方的約翰·D·洛克菲勒」的人。他有八個妻子,在他的貿易帝國(主要是東南亞)擁有多處住宅,但他把檳城作為他的住處,並在那裡養育了他的六個兒子。
家庭
- 長房兒子張綬卿,張弼士下南洋(1858年)前所娶大房為陳氏(—1902)[9][10][11][12]
- 長子張秩捃,民國大埔縣首任縣長、煙臺張裕公司的負責人。張弼士1861年娶二房溫氏[9][10][15]
- 三房兒子張美瑯[8]
- 四子張劍豪,四姨太朱潤芝所生[9][19][20][21][22]
- 五子張仕琅,居檳城[26]
- 六子張巨烺,娶李德貞[7]
- 孫女張世祿(1925—1962)、張世清(1933—)[7]
- 七子張應銘,1915年同張弼士隨中華游美實業團,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27][28]
- 幼子張淦琅(錦龍?,1915—1989),張弼士故居 (馬來西亞)原業主,七姨太陳錦寶(遺囑中唯一提及的妻妾)所生,兒媳婦唐秀美[7][12][29][30][31]
- 張世榮,檳城中華小學教師[32]
- 另有女兒傳姑、妹姑、五姑、奶姑以及多位孫子居住在檳城[26]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