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王信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王信仰,是南宋和明朝盛極一時的民間信仰。起源於江南東路的廣德軍(今安徽廣德),奉祀水神祠山王張渤,祖廟在軍治西五里的橫山。宋朝時期被加封為最高的八字王(或八字真君),信眾稱為張大帝。宋人周秉秀的《祠山事要指掌集》保存了大量官方文告、碑記、靈應故事,反映了宋代張王信仰真實情況[1]。
跳五猖
安徽郎溪縣梅渚鎮有跳五猖(又稱五猖會、跳菩薩)的習俗[2]。這一儀式是胥河兩岸古代村民對張渤開鑿長興荊溪河,引流至廣德的功績崇敬與緬懷而設。據明人田藝蘅《留青日札》云:「即五通神也。或謂明太祖定天下,封功臣,夢陣亡兵卒千萬請恤。太祖許以五人為伍,處處血食。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俗稱為五聖堂。然則五聖與五通不同矣。」此乃五猖神來由之一。南宋至民國祭祀張渤漸盛。乾隆十七年(1752年)所纂《建平存稿》已見錄[2]。2014年11月,安徽定埠跳五猖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重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3]。
埋葬會
相傳張王曾經化身為豨龍(龍首的豬)治水[4],故祭祀者多半不以豬肉祭拜[5],而皆以牛肉祭之,廣德人稱之為埋藏[6]。後各官員以牛隻為天子祭祀使用之犧牲[7],加上農民耕作皆仰賴牛隻[8][9],因而明令禁止,遂改以其他犧牲替代。與雷州布鼓、登州海市、河源地丘神債等並稱「中國天下四異」[10],又與雷州換鼓、登州海市、錢塘江潮等並稱「中國天下四絕」[11]。
參見
延伸閱讀
- 宋,張津等:《乾道四明圖經》卷10
- 高誾《烈港新建張王行廟記》,《宋元方志叢刊》
- 宋,周秉秀:祠山事要指掌集
- 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復旦文史叢刊》
- 茆耕茹:《張渤信仰儀式的跳五猖》(中華書局)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