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經祠堂

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经祠堂map
Remove ads

張經祠堂,原名張公祠,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洪光村的一個明代古建築,曾祀奉明朝正德年間進士、政治人物張經,並配祀戚繼光俞大猷抗倭將領。1992年,張經祠堂入選第三批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

快速預覽 張經祠堂, 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

張經是明朝時期出生於福州洪塘鄉的政治人物,正德十二年(1517年)考中進士[2],歷任浙江嘉興縣知縣給事中御史兩廣巡撫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南京戶部尚書等職,後轉任南京兵部尚書,任內因抗擊倭寇立下大功。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張經在南京兵部尚書任內因得罪嚴嵩一黨,被嘉靖帝以「抗倭不力」之罪處死[3]隆慶初年,張經獲得平反,他的同鄉人為紀念他,於萬曆八年(1744年)在張經的家鄉洪江(即後來的洪塘地區,祠堂所在地現歸洪光行政村管轄)建造了張公祠,並將祠堂前的街道改名為「半洲街」(張經號半洲)[4]。據民國林其蓉撰寫的《閩江金山志》記載,張公祠在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有重修,嘉慶元年(1796年)又有重修。1960年代,祠堂內的塑像、匾額和楹聯被毀,門樓因修路而被拆除。1980年代,祠堂建築一度被徵用為糧食加工廠。1986年12月,福州市郊區人民政府將張經祠堂公布為第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11月,祠堂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三批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5]

Remove ads

建築

張經祠堂為土木結構,坐東朝西,占地592平方米,有大廳、兩側迴廊、天井文昌閣等結構,除文昌閣為清代建築外,其他為明代建築。大廳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硬山頂;文昌閣在大廳後側,為土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在祠內大部分構件遭毀前,大廳內供奉有抗倭名將張經、戚繼光以及俞大猷的塑像,兩側有「文武無雙經略,東南第一戰功」的楹聯,旁懸掛著記載張經生平的橫匾,而這些內部構造在1960年代均被毀壞[1]。21世紀,祠堂被洪光村建造為「老人之家」,成為當地社區居民的活動場所。[6]

圖集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