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耒[註 1](1054年—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1],人稱宛丘先生、張右史,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生於楚州淮陰(今江蘇淮安市),北宋詩人。
生平
先世譙郡人。[2]至和元年(1054)出生。[3]母李氏。妻文安君。[4]十三歲能文,十七歲所做〈函關賦〉,被傳誦一時。早年遊學陳州,受到當時學官蘇轍厚愛,從學於蘇軾,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5]。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中進士,熙寧七年任臨淮主簿,[6]元豐元年(1078年),爲壽安尉。元豐二年(1079年),在山陽見曾鞏。元豐七年(1084年),遷咸平丞[7],元祐初年(1086年)授秘書省正字[8],元祐六年由蘇軾力薦為著作郎,改秘書丞[9]、再任著作郎[10],官至起居舍人。[11]
紹聖元年(1094),以疾出知潤州(今江蘇丹陽)[12],八月,徙知宣州(今屬安徽)。紹聖三年(1096年),管勾明道宮。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謫監黃州酒稅。[13]元符二年(1099年),改監復州(今湖北竟陵)酒稅。[14]元符三年(1100年),蘇轍北歸,張耒聞訊作《寄子由二首》。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初,通判黃州,知兗州,召為太常少卿,數月後又出知潁、汝二州[15],在潁州得知蘇軾死訊,舉哀行服。[16]崇寧元年(1102年),被指為元佑黨人,貶房州別駕,黃州安置,[17]約崇寧五年冬至大觀元年(1107年)左右,歸居淮陰。[18]大觀二年,脫出元祐黨籍,歸陳州。[19]張耒嗜酒,晚年有疾。[20]晚年留居陳州。[21]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22]
Remove ads
家族
有子四人:張秬、張秸、張和、張秠。[23]
藝術風格
成就
著作
張耒詩文集有多種版本:(一)《柯山集》五十卷。拾遺十二卷,存有四庫全書版本、武英殿聚珍版本、廣雅書局刻本,見於《宛丘先生集》而不見於《柯山集》的詩文,均輯入該本《拾遺》。(二)《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存清康熙呂無隱鈔本。(三)《張右史文集》六十五卷,存明萬曆抄本、清雍正七年謝浦泰抄本等。(四)《張文潛文集》十三卷,存明嘉靖三年郝梁刻本。(五)《張耒集》,李逸安等校點,中華書局1999年出版。
《蘇門六君子文粹》,收有張耒選文二十二卷。此書有《四庫全書》本。
《明道雜誌》一卷,南宋慶元時陳升刻於黃州,現存明刻本、《唐宋叢書》本、《學海類編》本。
傳記
《宋史》卷四四四有傳。清‧邵祖壽編有《張文潛先生年譜》一卷。
注釋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