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毅 (導演)
台灣導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毅(1951年12月14日—2020年11月1日[2][3]),台灣新浪潮導演之一,曾經憑藉《我這樣過了一生》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以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在1986年時因為出軌與楊惠姍相戀而退出電影圈,後來與楊惠姍共同創辦琉璃工房。
Remove ads
電影創作
張毅在1979年時在聯合報的連載小說《源》頗受好評,之後讓張永祥一起改編為電影《源》的劇本,由陳耀圻導演,張毅因此獲得第二十八屆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4]。
張毅在1982年與楊德昌、陶德辰、柯一正等合作,共同執導集錦式電影《光陰的故事》,張毅執導其中的「報上名來」,由李立群、張艾嘉演出,光陰的故事是台灣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2],同年張毅執導了《野雀高飛》,正式踏入導演生涯。
張毅先後創作了《玉卿嫂》、《我這樣過了一生》、《我兒漢生》、《我的愛》等經典作品。其中《玉卿嫂》、《我這樣過了一生》及《我的愛》被譽為「女性電影三部曲」[2]。
「女性電影三部曲」中的《玉卿嫂》是改編白先勇的小說《玉卿嫂》,當時一方面因為改編劇本白先勇小說差距過大而引起議論[5],又因露骨床戲而被修剪[6],當年《玉卿嫂》入圍金馬獎最佳影片,未得獎,楊惠姍因為此片獲得亞太影展的最佳女主角。
張毅和演員楊惠姍、當時的妻子,作家蕭颯因在《我這樣過了一生》中合作,有鐵三角之稱[7],在戲中,楊惠姍懷孕,因此需增肥20多公斤,《我這樣過了一生》獲得22屆金馬獎最佳影片,張毅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2],楊惠姍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張毅和蕭颯一起獲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8]。
張毅在結婚十年後,和楊惠姍因工作日久生情,蕭颯在1986年《我的愛》上映前,以題為《寫給前夫的一封信》的文章,兩天以全版的篇幅刊登於報端,張毅和楊惠姍退出影壇十多年[9][10]。《我的愛》被美國紐約綜藝雜誌年鑒,評選為台灣電影百年﹙1895-1995﹚十大電影傑作之一[4]。
Remove ads
琉璃工房和琉璃藝術創作
張毅和楊惠姍因為在拍攝《我的愛》時尋找對婚姻的象徵,接觸到水晶玻璃[11]。而道具師找出許多國家的水晶玻璃,但就沒有中國的水晶玻璃,因此開始和琉璃的探索。
1987年張毅和楊惠姍、王俠軍等人一同創立琉璃工房,當時外人皆不看好他們,經多年耕耘後而闖出一片天[12],後來王俠軍離開琉璃工房,獨立成立琉園[4]。在2008年奧圖碼科技和琉璃工房曾合併為琉璃奧圖碼,由張毅擔任琉璃奧圖碼的董事長。
2010年上海世博會時,張毅和楊惠姍等人擔任台灣館的代言人,其作品《千一自在》獲得中國館的永久典藏[13]。而2011年琉璃工房獲選為「2011台灣百大企業品牌」[14]。2013年時張毅和楊惠姍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琉璃之人間探索——楊惠姍、張毅聯展」,是中國美術館首次舉辦台灣藝術家的琉璃作品展,展覽期間,中國美術館收藏楊惠姍、張毅琉璃作品各一件,亦是該館首次收藏琉璃藝術作品[15][16]。
演藝作品
首映年份 | 片名 | 職務/角色 | 奬項 | 備註 |
1980年 | 源 | 編劇 |
|
|
1981年 | 熱血 | 編劇 | ||
1982年 | 人肉戰車 | 編劇 | ||
野雀高飛 | 編劇、導演 | |||
光陰的故事 | 編劇、導演 | 第四段「報上名來」 | ||
1983年 | 竹劍少年 | 編劇、導演 | ||
一九八三大驚奇 | 編劇 | |||
魔輪 | 編劇 | |||
1984年 | 玉卿嫂 | 編劇、導演 |
入圍金馬獎最佳影片 | |
1985年 | 我這樣過了一生 | 編劇、導演 | ||
1986年 | 我兒漢生 | 編劇、導演 | ||
我的愛 | 編劇、導演 | |||
1987年 | 大海計劃 | 編劇 |
首映年份 | 片名 | 職務/角色 | 奬項 | 備註 |
2005年 | 黑屁股 | 製作 | ||
2018年 | 狗狗傷心志[17] | 製作 |
入圍第55屆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 |
獎項
小說作品
- 《源》(1978)
- 《臺北兄弟》(1984)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