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彭佳嶼

台灣基隆市的附屬島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彭佳嶼map
Remove ads

彭佳嶼,又名草萊嶼大峙山嶼[1],當地漁民也稱之為大嶼臺灣話Tāi-sū),是臺灣附屬島嶼之一,是臺灣北方三島中面積最大,且唯一有派員駐在的島嶼[1][2],行政上隸屬於中華民國基隆市中正區管轄。彭佳嶼距離臺灣北部基隆港約56公里,航程約2.5小時;距離釣魚臺約140公里,使其作為中華民國宣示對釣魚臺列嶼主權的象徵。目前彭佳嶼仍然是軍事管制區,尚未開放一般人登島觀光。中華民國內政部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計畫把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北方三島)附近海域劃為「海洋國家公園」。

快速預覽 彭佳嶼, 自然地理 ...
Thumb
從台灣飛日本的航線上可見彭佳嶼

2005年8月10日,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巡視彭佳嶼,為島上「海疆屏障」紀念碑主持揭碑儀式,成為首位登上彭佳嶼的中華民國總統。[3][4]

2012年9月7日,總統馬英九巡視彭佳嶼,除宣慰島上官兵,並與駐紮於東沙南沙海巡署部隊視訊連線。[5]

2016年4月9日,總統馬英九巡視彭佳嶼,為彭佳嶼氣象站的「和平東海、國疆永固」紀念碑主持揭碑儀式。[6]

2022年1月28日,總統蔡英文玉山、彭佳嶼氣象站視訊拜年。[7]

Remove ads

名稱來源

Thumb
林子平所撰寫的《三國通覽圖說》之《琉球國全圖》中顯示,彭佳嶼當時被稱作彭佳山

據日本仙臺藩人林子平所撰寫的《三國通覽圖說》之《琉球國全圖》中顯示,彭佳嶼當時被稱作彭佳山。

彭佳嶼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一說為有一戶彭姓人家為避開械鬥而舉家躲避至此,而被稱「彭家嶼」。另說則從中國古籍記載為瓶架山推斷「彭佳」應為「瓶架」之音轉。

清代以來,臺灣漁民稱之為大嶼(Tāi-sū),台灣日治時期的官府則稱之「アジンコート」(Agincourt)。

歷史

具紀載,早在1853年該島即有人口居住,當時有20多戶居民。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法軍攻擊基隆,島上居民全數遷徙避難[1]。直到1906年日治時期才再次有人定居。1909年燈塔與氣候觀測所完工,為台灣地區緯度最高的燈塔。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彭佳嶼遭到轟炸,島上設施及民宅遭到嚴重破壞,因此居民全數遷居至基隆市仙洞巖地區[1]。目前島上有燈塔和氣象站作業人員、海巡署人員,為北方三島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島嶼,平均不到40人。而氣象站和燈塔的作業人員,在島上工作短則2年、長則25年[8]

地質地形

彭佳嶼、花瓶嶼棉花嶼合稱北方三島,同時也是三島中面積最大、地勢較平坦的島嶼。該島為海底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島嶼,因為強烈的海蝕作用,目前僅剩西半部。東、南、北三側海岸都是斷崖,有許多海蝕凹壁與海蝕洞,西側傾斜稍緩。地勢東高西低,燈塔的位置在島的中央偏東,是火山口附近的高點,辦公室與房舍則建在火山口上。

氣候風力

冬天島上東北季風強勁,陣風達11級風,颱風時島上風力最高紀錄每秒80公尺,超過17級風。[9]

設施及建築

彭佳嶼擁有燈塔、氣象觀測站,並有直昇機場,南方海岸有人工碼頭可上岸。

彭佳嶼燈塔

彭佳嶼燈塔於1909年落成,高約28.6公尺,為臺灣地區第一座磚造燈塔,也是台灣第三高的燈塔建築[1]。1909年9月20日開始點火至今,每15秒閃白光一次,為台灣海拔第三高的燈塔,燈塔頂端「一等旋轉透鏡」,是目前台灣地區最大的燈塔透鏡[10]。目前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彭佳嶼氣象站

前身為1909年建立的彭佳嶼燈台測候所,氣象觀測業務由燈台守燈人兼任。現為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轄屬四等氣象測報機構之一,彭佳嶼氣象站也是氣象局轄屬臺灣最北端的氣象站。

生態資源

植物

彭佳嶼風多且強,非常不適合高大的樹木生長,自然植被都是草原物種,大多是芒草僅在燈塔圍牆內背風處有少數幾株灌木叢。每年四至五月間是島上的鐵炮百合的花季,有時成片開放熱鬧繽紛,為孤島增添幾許美景。鐵炮百合的野外族群只分佈在臺灣島北部、東部及離島。

島上另一種特別的植物是俗稱「海芙蓉」的蘄艾,屬於菊科多年生亞灌木,喜歡生長在海岸線邊緣的岩石上,是一種稀有的名貴藥材,用來治療氣喘肺結核高血壓及背脊痠痛。

動物

  • 蛇類:王錦蛇(學名:Elaphe carinata)為黃頷蛇科錦蛇屬的爬行動物,亦稱棱鱗錦蛇、臭青公、臭青母。
  • 鳥類:早期文獻(伊能嘉矩彭佳嶼調查報告書』)記載,彭佳嶼有信天翁的棲息地,可能因為燈塔的興建與人為干擾,目前已不存在。
  • 魚類:附近的海域也是良好漁場。

地理

  • 位於北緯25°37'46、東經122°04'17"。
  • 島的周圍約4,300公尺,面積約114公頃(1.1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8公尺。

氣候

更多資訊 彭佳嶼(平均數據1991-2020年,極端數據1910年迄今), 月份 ...

島上狀況

  • 水源:除了飲用水仍靠補給艦運補,其他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收集雨水。利用房舍的屋頂及集水坪,水管和雨水溝導引到儲水槽。儲水槽有兩個,第一個先將雜質沉澱後,較乾淨的水再流到第二個儲水槽供水。彭佳嶼各月份降雨大致平均,春季與颱風時雨水稍多,雖然總體雨量不多(氣象觀測站資料),但因人員也少,用水不虞匱乏。
  • 電力:各單位都備有發電機組,除供應燈塔發光所需,也供應人員的生活電。
    原有海軍陸戰隊及海軍近程雷達站,分別於海巡署成立及國防部精進案後移交海巡署[11][12]
  • 運補:島上生活物資、油料與器材使用船隻進行運補。航港局的巡補艦「運星艦」半個月一次的運補作業,運補時須靠小艇接駁人員和物資。氣象站與海巡署則由漁船定期運補。有時風浪太大,小船不能下海,只好被迫折返,所以物資都需有額外的貯備。

島上景點

對外通訊

參考文獻

相關書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