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徐秉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徐秉錚(1925年12月—1997年6月5日),男,福建古田人,中國信號檢測專家,曾任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快速預覽 徐秉錚, 出生 ...

生平

1925年12月生於福建古田縣。中學時代在福州的美以美會私立鶴齡英華中學讀書。大學就讀薩本棟校長領導的內遷長汀國立廈門大學[1]

1946年7月從廈大機電系畢業取得學士學位。畢業後由學校介紹去粵漢鐵路衡陽鐵路局任電訊實習生及工務員。在鐵路內外線工程、載波和無線通訊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得到處領導和總工的賞識[1]

1948年8月他從鐵路辭職去廣州深造。1950年自嶺南大學物理研究所畢業,獲電子學、理學碩士,並留校任電機系講師兼助理研究員。期間廣州被解放軍攻陷並接管。1951年3月9日,在《物理學報》上發表英文論文《強力振盪器柵漏電阻的最佳調變方法》[2]

1952年夏季,全國院系調整,徐奉命隨嶺南大學電機系整體遷入華南工學院,改組併入華南工學院電訊系,繼續任講師。1956年全國院系第二次調整,為了服務大三線建設,電機系全部師生設備西遷成都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徐秉錚任雷達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1]

後因華南工學院要重建無線電工程系,為工作需要經校黨委聯繫有關單位調回了徐秉錚合馮秉銓二位教授[3][4]。經他與馮秉銓教授二人的多方籌劃,建系工作初具規模,徐秉錚被任命為系主任。

1977年晉升為教授,兼任無線電與自控研究所所長。1984年4月又升任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1]

1997年6月5日,逝世於廣州[1]

Remove ads

學術貢獻

徐秉錚教授在雷達探測方面成績卓著,他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套相關器,第一套雙側高分辨力旁視聲納和第一艘核潛艇用的604潛用回音站[1]

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制度。在他領導和組織下,學科建設取得很大成績,通訊與電子系統成為國家重點學科。他是全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之一[5],教學和研究成績卓著。

1990年代研究語音自動化、使用神經網絡進行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6],發表漢語語言識別的相關論文[7][8]。基於研究,徐教授成功研製「漢語聲控電腦打字機」,獲國家發明專利。又研製了「手寫漢字識別系統」 取得成功。

撰寫或合作撰寫的論文有90多篇,分別發表於國內外刊物和學報上。研究的主要內容可分為五大部分:1、振盪理論、信號檢測理論,2、資訊理論及其應用,3、隨機多址通信理論與技術,4、漢語語音處理與識別,5、神經網絡理論與應用。以他為主編的專著有3本[9][10],譯著3本[11][12][13]、合譯一本[14]

Remove ads

獎項和榮譽

1978年出席全國科學大會,榮獲大會獎3項。自1986年至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廣東省科技進步獎7項。

1990年評為廣東省高級專家,國家教委、國家科委授予「全國高等學校科技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

1996年底在香港柏寧頓領取中國教育基金會第二屆孺子牛金球獎[1]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