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德國航空母艦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国航空母舰列表
Remove ads

德國海軍——包括德意志帝國海軍威瑪國家海軍納粹德國海軍——都曾計劃建造航空母艦,儘管未曾有一艘艦隻正式投入服役。這些艦隻是基於一戰期間德國海軍的水上飛機母艦建造實驗中獲得的知識。這些實驗包括將斯圖加特號輕巡洋艦改裝成可以搭載3架水上飛機的水上飛機母艦[1];計劃將羅恩號裝甲巡洋艦改裝成可以搭載4架水上飛機的水上飛機母艦[2]。然而,這些改裝艦隻並不能滿足公海艦隊的需要,因此在1918年初,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的計劃被提出——要把當時尚未完工的奧索尼亞號郵輪改造成一艘航空母艦。然而,由於無法從U型潛艇建造運動中調撥資源,該項目並未在當年11月戰爭結束前完成。

Thumb
德國海軍唯一成功下水的航空母艦齊柏林伯爵號

從1930年代中期開始,德國海軍開始設計研究一種新型的航空母艦,以滿足重新振興的德國海軍艦隊的需要。到1936年,這些概念發展成為齊柏林伯爵級,其中首艦在當年12月重新命名為戰爭海軍號開工。1938年,第二艘航母被暫命名為航空母艦B號,隨後的Z計劃海軍擴張計劃設想到1945年再有兩艘新設計的航母投入使用。儘管如此,由於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兩艘齊柏林伯爵級航母都無法完工。兩艦的建造工作都在1940年初停止,不久之後航空母艦B號計劃亦被取消。1942年,齊柏林伯爵號的建造工作重新開始,但由於其他更迫切的需要,1943年初工程再次停止。在第二次建造工程期間,德國海軍曾提議將幾艘客輪和兩艘未完工的巡洋艦改裝成輔助航空母艦,然而這些工程都沒有完工。1945年,所有的這些艦隻都被盟軍擊沉或充作戰利品。

更多資訊 載機量, 排水量 ...
Remove ads

第一次世界大戰

航空母艦I號(1915年)

德國海軍第一個航空母艦計劃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的1918年確立[4]。在此之前,德國海軍曾試驗過在腓特烈·卡爾號裝甲巡洋艦上搭載水上飛機[5]。1918年,斯圖加特號輕巡洋艦被成功改裝成專用的水上飛機母艦,這使得計劃向前邁出一大步。同年,海軍決定將當時正在舾裝中的奧索尼亞號(Ausonia)郵輪[b]改裝成一艘全通飛行甲板航空母艦[2][4]。然而,在戰爭的最後一年,海軍將航母的建造優先次序下調,這意味著這艘艦永遠不會完工。船廠所有的產能都用來建造U型潛艇以應對通商破壞活動[6]。改裝工程尚未開始,這個計劃就被直接放棄。從未完工的奧索尼亞號在1922年被拆解。[7]

更多資訊 艦名, 載機量 ...
Remove ads

戰間期及第二次世界大戰

齊柏林伯爵級

Thumb
1942年齊柏林伯爵號的計劃識別圖

1930年代中期,德國海軍開始設計一種新型航空母艦。第一個計劃是在1935年建造一艘排水量22,000長噸(22,000公噸)、能容納50架飛機的航母[9]。當年簽署的《英德海軍協定》允許德國建造不超過皇家海軍艦隻噸位35%的戰艦,相當於38,500長噸(39,100公噸)的航母[10]。通過將設計縮減到19,250長噸(19,560公噸),就可以在規定噸位內建造兩艘航母。在最終形成為齊柏林伯爵級[e]。而在設計過程中,新型航空母艦的體積顯著增大。到1936年12月首艦龍骨(臨時命名為Flugzeugträger A,意為航母A號)[14]安裝完畢時,單艦排水量已經上漲到26,931長噸(27,363公噸)。首艦於1938年12月8日下水[15][16]。隨著計劃的修訂,計劃單艦排水量繼續增加,到1939年時已經增加到28,090長噸(28,540公噸)[9]。到1940年再次改名為齊柏林伯爵號(Graf Zeppelin)時,排水量已經上升到33,500長噸(34,000公噸)[17]。該艦級的第二艘——航空母艦B號Flugzeugträger B[f]則開建於1938年8月[20][11][g]

兩艘航母最終都沒有完工。由於齊柏林伯爵號的150公釐(5.9英寸)高射炮可以用來加強最近占領的挪威的防禦力量,海軍司令部在1940年初以此說服希特勒停止建造這兩艘航母,而不久後航母B號就被拆解[21]。1942年5月13日,齊柏林伯爵號的建造工作重新開始[18][22]。但到1943年1月,由於海軍在巴倫支海海戰中的慘敗,希特勒再次下令取消這艘航母的建造工程[23],2月2日,建造工程再次停止[11]。1945年4月25日,隨著蘇聯紅軍的推進,這艘艦在斯德丁自爆沉沒[11]。8月19日,蘇聯軍隊將其打撈起並扣押,對其進行技術分析[24][25]。之後她的去向一直不明,直到冷戰結束後蘇聯的檔案被解密。解密檔案顯示早在1947年7月,蘇聯海軍就在武器試驗中將其擊沉[26][h]。2006年7月,她的殘骸在波蘭外海的海床上被發現[27][28]

除此之外,德國海軍還曾計劃建造另外兩艘同級艦,分別命名為C號和D號,但實際都沒有開工就被取消。[11]

更多資訊 艦名, 載機量 ...
Remove ads

輔助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I號(1942年)[m]

1942年初,德國海軍已經認識到航空母艦的價值,特別是當1940年英國在塔蘭托襲擊義大利艦隊和1941年俾斯麥號戰艦沉沒之後。因此,海軍在1942年5月選擇幾艘船隻改建作為輔助航空母艦,其中包括由北德意志-勞埃德航運公司運營的客輪歐羅巴號英語SS Europa (1928)[34]。按照設計,這個擬議的改建項目甚至比專門建造的齊柏林伯爵級還要大,可搭載42架戰鬥機和俯衝轟炸機[n]。但是嚴重的穩定問題和結構性弱點阻礙了該項目的進展[32][36]。最終這些難題被證明是無法克服的[36]。在該項目於1942年底取消之前,還沒有開始進行改建工作[37][38][o]

更多資訊 艦名, 載機量 ...
Remove ads

亞德河級

德國海軍計劃將歐羅巴號改建成航空母艦的同時,還選擇北德意志-勞埃德旗下另兩艘船,波茨坦號英語SS Empire Fowey[r]格奈森瑙號英語SS Gneisenau (1935)[s]作為輔助航母[40][41]。這些船隻較小,因此就將她們的計劃載機量限制在24架[32]。與歐羅巴號一樣,如果安裝飛行甲板,兩艘船都會因為重心過高而變得非常不穩定[32][42][43]。因此波茨坦號擬採用重型壓艙物英語Ballast(工程代號為易北河號[t][43],而格奈森瑙號則採用增加第二層外殼的方案(工程代號為亞德河號[u][32],從而規避穩定性問題。改造工作於1942年12月8日開始[43],但在1943年1月被與希特勒停止齊柏林伯爵號項目的同一命令取消工程。當年5月,格奈森瑙號在作為運兵船使用時觸雷沉沒[41],而波茨坦號在戰後倖存下來,被英軍俘獲並用作運兵船[35][37]

更多資訊 艦名, 載機量 ...
Remove ads

威悉河號

希佩爾將軍級重巡洋艦的四號艦賽德利茨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被取消時已經完成95%[44]。1942年8月,她被選中改裝為輔助航空母艦,工程計劃命名為威悉河號[y][45]。工程始於1942年12月,與客運蒸汽船不同的是,儘管飛行甲板未能成功開始安裝,但是這艘船的大部分上層建築都被拆除[45]。計劃中她的艦載機編制是10架戰鬥機和10架轟炸機[46][z]。建造工程於1943年6月停止,1944年4月2日她被拖到柯尼斯堡[44]。1945年1月29日,在蘇聯紅軍占領柯尼斯堡之前,她被鑿沉[44]。蘇聯將她打撈出水並曾考慮用她的零件來完成姊妹艦呂措號重巡洋艦的組裝[44],後者是蘇聯在1940年從德國購買的半成品艦隻[47][aa]。但是這個計劃最終還是被放棄,賽德利茨號最終在列寧格勒被拆解[46][48]

更多資訊 艦名, 載機量 ...
Remove ads

航空母艦II號[ac]

二號航空母艦是德國最後一次建造輔助航空母艦的計劃,是將法國海軍建造中的德·格拉斯號[ad]輕巡洋艦改造成可以搭載11架戰鬥機和12架轟炸機的輔助航空母艦。這艘巡洋艦是法國淪陷時德軍在洛里昂的造船廠所俘獲的[52]。改建計劃於1942年8月擬定[53][ae],但當時的洛里昂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來參與造船工作,而且船的推進系統對於設計者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52]。不僅如此,整個港口都在盟軍轟炸機的攻擊範圍之內[52]。因此工程從未開始就於1943年2月被取消[af]。最終,這艘未完工的巡洋艦被盟軍重新奪回,並於1956年建成為法國海軍的防空巡洋艦。[53]

更多資訊 艦名, 載機量 ...

腳註

注釋

  1.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飛機燃料和特殊設備」。[3]
  2. 譯名參考自《世界航空母艦全覽》。[4]
  3. 另有來源記為10架戰鬥機和13架固定翼飛機或者19架摺疊翼水上飛機。[4]
  4. 另有來源記為21.0節(38.9公里每小時;24.2英里每小時)。[8]
  5. 譯名參考自《世界航空母艦全覽》[11],另有來源譯為「格拉夫·齊柏林」[12][13]
  6. 有來源記載航母B號從未獲得正式命名,僅有B號的代號[18],也有來源記載航母B號曾被命名為「彼得·施特拉塞」(Peter Strasser)號[19]
  7. 另有來源記為1936年9月30日[30]或者1938年12月[31]
  8. 另有來源記載為8月16日。[11]
  9. 另有來源記為10架Bf 109T戰鬥機、13架Ju 87C俯衝轟炸機和20架Fi 167魚雷攻擊機[11]
  10. 另有來源記為31,367長噸(31,870公噸)。[15][16]
  11. 另有來源記為34.5節(63.9公里每小時;39.7英里每小時)[11]、34節(63公里每小時;39英里每小時)[15][16]或者35節(65公里每小時;40英里每小時)[19]
  12. 另有來源記為149,000千瓦特(200,000匹馬力)。[15]
  13. 譯名參考自《世界航空母艦全覽》[32],另有來源譯為「輔助航母1號」[33]
  14. 另有來源記載為24架Bf 109T戰鬥機和24架Ju 87C[34]或者Ju 87E俯衝轟炸機[35],總計48架。
  15. 另有來源記載停工時改造進行了大約5%。[36]
  16. 另有來源記載為56,500長噸(57,407公噸)。[34]
  17. 另有來源記載為27節(50公里每小時;31英里每小時)[34],或者26.5至27.5節(49.1至50.9公里每小時;30.5至31.6英里每小時)[35]
  18. 譯名參考自《二戰航母全覽》。[40]
  19. 譯名參考自《二戰航母全覽》[41],另有來源譯為「格奈森諾」號[35]
  20. 譯名參考自《世界航空母艦全覽》。[35]
  21. 譯名參考自《世界航空母艦全覽》[35],另有來源譯為「雅德河」[42]
  22. 另有來源記為12架Bf 109T戰鬥機和12架Ju 87E俯衝轟炸機。[35]
  23. 另有來源記載易北河號為26,500公噸(26,100長噸)。[40]
  24. 另有來源記為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41]
  25. 譯名參考自《世界航空母艦全覽》。[44]
  26. 另有來源記為10架Bf 109T戰鬥機和8架Ju 87C[44]或者Ju 87D俯衝轟炸機[49]
  27. 另有來源記為1941年。[44]
  28. 另有來源記為18,000公噸(17,716長噸)。[49]
  29. 譯名參考自《世界航空母艦全覽》[32],另有來源譯為「輔助航母2號」[52]
  30. 譯名參考自《世界航空母艦全覽》。[32]
  31. 另有來源記為4月。[52]
  32. 另有來源記載1942年12月就已經放棄二號的建造工程,但是實際改造持續到1943年2月,總計完工率不到5%。[54]
  33. 另有來源記為11架Bf 109T戰鬥機和12架Ju 87E俯衝轟炸機。[35]
  34. 另有來源記載為1944年12月。[54]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