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文學中,德沃庫勒爾定律(英語:de Vaucouleurs' law,也稱為德沃庫勒爾輪廓),描述了橢圓星系的表面亮度
隨遠離中心的距離
的變化:[1]

通過定義
為含有一半光度的等照度線的半徑(即該半徑內部貢獻一半星系亮度),德沃庫勒爾定律可寫成:
![{\displaystyle \ln I(R)=\ln I_{e}+7.669\left[1-\left({\frac {R}{R_{e}}}\right)^{1/4}\right]}](//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d33c2e910e430d2ab0ed76c046f6629b7ac48733)
或
![{\displaystyle I(R)=I_{e}e^{-7.669\left[\left({\frac {R}{R_{e}}}\right)^{1/4}-1\right]}}](//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85b009395526e05e174bf9812b2913e00cb8303f)
式中
是
處的表面亮度。注意到

德沃庫勒爾定律是塞西克定律的特例,對應塞西克指數 n=4 的情形。 一些密度定律(包括Jaffe輪廓和Dehnen輪廓)在投影到天空平面後,可近似得到德沃庫勒爾定律。
這一定律以熱拉爾·德沃庫勒爾的名字命名,由德沃庫勒爾於1948年首次提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