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德語文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德語文學(德語:Deutschsprachige Literatur)指的是以德語撰寫的文學作品。這包括來自德國、奧地利、瑞士和比利時的德語區、列支敦斯登、盧森堡、位於義大利的南蒂羅爾地區,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德語僑民的作品。現代德語文學主要以標準德語書寫,但也存在一些受到德語方言(如阿勒曼尼語)影響較深或較淺的文學潮流。
![]() | 此條目可參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2年11月18日) |

中世紀德語文學指的是從加洛林王朝時期開始,在德國地區創作的文學。對於德語中世紀文學終結的時間,學界有不同見解,其中最晚的分界點通常認為是宗教改革(1517年)。古高地德語時期大致持續至11世紀中葉,其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希爾德布蘭特之歌》和英雄史詩《救世主之歌》(Heliand)。中古高地德語文學自12世紀開始,代表作品包括《指環》(約1410年)以及奧斯瓦爾德·馮·沃爾肯施泰因與約翰內斯·馮·特普爾的詩作。巴洛克時期(1600–1720年)則是德語文學最豐富多產的時期之一。
現代德語文學始於啟蒙時代作家(如約翰·戈特弗里德·赫爾德)。1750至1770年代的感傷主義運動(Empfindsamkeit)以歌德的暢銷作品《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年)為終點。隨後的狂飆運動與魏瑪古典主義運動則由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與弗里德里希·席勒領導。德國浪漫主義則主導了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文學發展。
「畢德麥雅」一詞泛指1815年(即維也納會議、拿破崙戰爭結束)至1848年(歐洲革命爆發)之間,在文學、音樂、視覺藝術與室內設計領域的一種風格。
在納粹政權時期,一些作家選擇流亡國外(稱為「流亡文學」,Exilliteratur),另一些則屈服於審查制度,進行所謂的「內部流亡」(Innere Emigration)。截至2023年,共有14位德語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居所有語言中第三多,僅次於法語(16位)與英語(32位)作家。獲獎者包括托馬斯·曼、赫爾曼·黑塞、君特·格拉斯與彼得·漢德克等人。
Remove ads
中世紀
目前所知最早的德語文學作品是《希爾德布蘭特之歌》(Hildebrandslied)
近代早期
巴洛克時期(1600年至1720年)是德語文學最為豐富多產的時代之一。許多作家的詩歌與散文作品反映了三十年戰爭帶來的慘痛經歷。漢斯·雅各布·克里斯多福·馮·格林梅爾斯豪森筆下年輕而天真的辛普利齊烏斯的冒險故事——《辛普利齊烏斯·辛普利齊西穆斯》,[1] 成為巴洛克時期最著名的小說。
馬丁·奧皮茨為德語文學確立了語言、風格、詩行與韻律的「純正性」準則。安德烈亞斯·格呂菲烏斯與丹尼爾·卡斯帕·馮·洛恩施泰因創作了多部德語悲劇(Trauerspiele),常以古典題材為主,且風格多半相當激烈。情色詩、宗教詩與時事詩則以德語與拉丁語雙語創作。
布倫瑞克-呂訥堡的西比拉·烏爾蘇拉撰寫了一部小說《尊貴的敘利亞女子阿拉梅娜》(Die Durchlauchtige Syrerin Aramena),此書由其兄安東·烏爾利希完成,並由齊格蒙德·馮·比爾肯加以編輯,在德語巴洛克宮廷小說中享有盛名。[2][3]
Remove ads
18世紀
|
|
感傷主義(Empfindsamkeit),或譯「感性運動」,1750年代至1770年代)代表人物包括弗里德里希·戈特利布·克洛普施托克(1724年-1803年)、克里斯蒂安·菲爾希特哥特·蓋勒特(1715年-1769年)、蘇菲·德·拉·羅什(1730年-1807年)。該時期以歌德的暢銷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年)為頂峰並結束。

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是18世紀末期至19世紀初德國文學與音樂中的一場運動,約始於1760年代末,止於1780年代初。該運動強調個人主觀性與情感的自由表達,作為對啟蒙時代所強調的理性主義及其相關美學潮流的反動。
哲學家約翰·格奧爾格·哈曼被視為狂飆運動的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而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則是此運動的重要實踐者。儘管他與弗里德里希·席勒最終脫離此一潮流,並開創了日後的魏瑪古典主義。
20世紀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德意志帝國特奧多爾·蒙森(Theodor Mommsen,1817-1903),1902年。
德意志帝國魯道爾夫·歐肯(Rudolf Eucken,1846-1926),1908年。
德意志帝國保羅·海澤(Paul Heyse,1830-1914),1910年。
德意志帝國蓋哈特·霍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1862-1946),1912年。
瑞士卡爾·施皮特勒(Carl Friedrich Georg Spitteler ,1845-1924),1919年。
德國托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1929年。
德國赫爾曼·黑塞 (Hermann Hesse ,1877-1962),1949年。
瑞典奈莉·薩克斯 (Nelly Sachs ,1891-1970),1966年。[4]
西德亨利希·伯爾 (Heinrich B?ll,1917-1985),1972年。
英國埃利亞斯·卡內蒂 (Elias Canetti,1905-1994),1981年。
德國君特·格拉斯 (Günter Grass,1927-2015),1999年。
奧地利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1946-),2004年。
德國赫塔·穆勒(Herta Müller,1953-),2009年。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