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德里克·巴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德里克·哈羅德·理察·巴頓爵士,FRS(英語:Sir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1918年9月8日—1998年3月16日),英國化學家,於196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德里克是二十世紀的有機化學研究者。在有機化學的理論和實踐上都做出了貢獻。他於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

快速預覽 出生, 逝世 ...
Remove ads

早年經歷

巴頓出生於英國一個木匠家庭,祖上三代都是木匠,到他是第四代。巴頓在中學畢業後還的確從事了一年木匠生涯。當時他父親亡故,家裡正指著他繼承祖業。一年後巴頓就厭煩了木工活,於是就考大學學化學去了。

學術生涯

巴頓在進入倫敦帝國大學之前,就先後在很多小學校任職。他還一度在一個私人企業做過技術人員,他在私人企業工作時跟一個德國老技工學會了很多化學動力學的研究方法,而這些在他後期研究自由基化學時提供幫助。他60歲的時候在英國倫敦帝國學院被強制退休,然後到法國國立科研中心(CNRS),工作到65歲的法定退休年齡,最後至美國德州農工大學。他在那裡進行12年研究,直到1998年逝世。

學術貢獻

巴頓的學術貢獻有兩部分。一是構象分析;二是自由基化學。巴頓是構象分析的主要奠基人,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他的理論從建立到現在近60年的時間內沒什麼大的更動,為指導有機合成的理論。之前,自由基化學反應因缺乏約束條件被普遍認為無合成價值。經巴頓的研究,這個觀點被推翻。在現代有機合成中自由基化學在很多場合發揮了作用。由於自由基化學避免了酸鹼的反應氛圍,使得對酸鹼敏感的化學合成研究得到了巨大的進展。事實上巴頓也是現代糖化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巴頓在有機化學領域提出了「發明化學反應」的研究概念。他試圖通過大量的親身經歷告訴人們,只要通過合理的邏輯思辨和相關的知識,人們可以根據需要來發明、而不是發現新的化學反應。

軼事

  • 1965年巴頓發明了一個自由基反應用於遠端碳氫鍵活化。而該反應的發明源於當時的一個研究的需要。當時某公司研究所在探索一個方法將普通廉價的類固醇原料轉換成另一個極珍貴的類固醇激素。巴頓作為特聘技術顧問就根據需要在一張小紙片上寫下了一個思路,然後找了一個研究員助手下去驗證。很快該公司就通過這個技術製備了60克激素。在當年的美國化學會年會上,當巴頓在講台上摸出一瓶裝有這60克激素的瓶子時,底下全驚呆了。因為當時世界上這種激素在實驗室里分離的量加起來不超過10毫克。
  • 巴頓的妻子是法國人,因此巴頓的法語也很不錯。
  • 巴頓跟勞勃·伯恩斯·伍華德關係極佳,倆人在學術上也互有促進。
  • 巴頓曾說: 我研究一個題目,等到這個題目下別人發的文章我自己已經數不過來的時候,就放棄,找新的題目做(言下之意這個領域已經被研究徹底了)。

由巴頓名字命名的反應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