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徽州府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徽州府衙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中和街120號,為古徽州府治所所在,始於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為徽州時,初為徽州州治,紹熙至端平年間重建。元因之為徽州路路治,至正年間再次重建。明初相繼改為行樞密院和指揮使司,府治權設於其西側原經歷司址,洪武三年(1370)復為徽州府治,明正統、弘治、崇禎,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時均有重修[1][2][注 1]。原主要建築有譙樓、儀門、正堂、後堂和知府廨等。1949年後用作歙縣縣政府,1980年代因興建新的縣政府大樓,除譙樓與後堂外大部分建築被拆除[3]。自2009年4月起歙縣政府投資2億元,參照明弘治《徽州府志》所載的府治公廨圖進行了原址重建,總占地面積2.4公頃,建築面積9800平方米[4],2012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5]。所復原的建築單體參照了歙縣現有的明中期建築遺存,採用明代小式做法,如徽州冬瓜梁、插拱、穿斗式廳堂構架,室內作砌上明造等,其色彩則參照《明會典》,「梁棟檐桷,用青碧繪飾」,「門用黑油」[6]。
Remove ads
布局
衙署為地方城市最高行政長官的駐在機構及第宅所在,為古代城市中最重要的建築組群之一。徽州府衙位於原徽州府城內西北,西側緊靠城牆,宋代時其建築大致由南譙樓(外有宣詔、班春二亭)、儀門(軍資庫、公使酒庫分列兩側)、設廳[注 2](號舍蓋堂,其外東廂樓設防守庫,西廂樓設甲仗庫)及後部的紫翠樓、靜治燕香之堂、清心閣、黃山堂等建築組成,史載黃山樓踞城為之,可北望黃山天都諸峰[7]。
明代府衙布局多以中軸對稱、左尊右卑[注 3]和前衙後邸為基本原則[8]。正統年間重修後的徽州府衙以一條南北向的主體甬道為中軸線,牌坊、南譙樓、儀門、正堂、後堂和知府廨等主要建築依次排列在這一中軸線上,前為禮儀性的大門廣場和行使權力的治事之堂,後部及左右為行政人員的辦公起居及家人居住之所,知府廨位於堂後,同知署位於東路,後為通判署,經歷署位於西路,大致按照左尊右卑的原則布置(圖)。原另有推官署、知事署、照磨所和司獄司署等,後均裁撤,至清道光時均為空地[9]。
Remove ads
建築
南譙樓為府衙南門,亦為正門,緊靠原徽州府城西門潮水門,最初為唐代歙州子城的正門城樓,北宋宣和年間重築城牆時廢子城,同時重修此門作為譙樓[10][11],與東譙樓均坐高台之上,高約20米,寬約15米,進深約10米,中辟寬4.5米的方形門闕,其形制保留了唐宋遺制,通道兩壁各豎立13根圍1米餘的木柱,其中門扇處隱去2根,顯露24根,均呈10度左右斜倚牆壁,故俗稱「二十四根柱」,上為重檐懸山頂二層木構樓閣,面闊七間。歙縣博物館一度設於此處,後因場地限制遷往新安碑園。明代南譙樓外西為旌善亭,東為申明亭,南有承宣坊和照牆,今承宣坊為重建,其它已不存。
鐘樓位於南譙樓外東側,為明弘治時所築,時知府何歆認為鐘鼓相應,於譙樓上置鼓,應就近建鐘樓,此樓亦建於高台之上,與西城樓東西相對,面闊三間[12],今已不存。
東譙樓為府衙東門,又名鼓樓、迎和門、陽和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時城中偶有火災,傳南門於風水不利(有觀點認為因南面所對的五魁山諧音五鬼山[13]),遂在儀門東側另築東譙樓,南譙樓則除接詔、進表、迎官等大事外平時閉而不用,原南譙樓所設銅漏壺、更籌、漏箭等報時器具亦遷至東譙樓,南譙樓則改奉北方水神真武神,取水能勝火之意,直至明弘治十六年(1503),知府何歆認為天下治所皆為南向[注 4],城中火患因地窄民稠、民居又無封火牆所致,且府衙改由東向出入後火患並未減少,遂重新啟用南譙樓[11],清代因之[14]。現存形制為清同治時大修所致,高約13米,寬約12米,進深約10米,下為高台,上為重檐歇山頂二層木構樓閣,面闊三間[15]。1993年重修並闢為古歙歷史陳列館,樓外為中和街,並緊鄰許國石坊。
儀門位於南譙樓以北約80米[注 5],面闊三間[注 6],左右耳房各兩間,硬山頂。明代儀門外西側為管理糧務的機構督糧廳,其正廳三間,兩廊為征輸庫各九間,東側為用於儲藏錢帛的慶積庫五間和餵養各官欽給馬匹的馬房兩間[1],慶積庫南側為軍事機構清軍廳和掌理刑法的機構理刑廳,正廳三間,左右各廂房三間,與督糧廳均為明弘治時所增築[16],今均已不存,南譙樓與儀門間為開敞廣場。
前堂、後堂位於建築群中心,原以穿堂兩間相連(今穿堂已不存),其中前堂為發布政令、舉行典禮和審理案件之處,後堂為知府升堂前整理衣冠、查看卷宗和稍事休息之處[17],面闊均為三間[注 7],左右耳房各兩間,內左右廂房各三間,均為硬山頂。堂外東西廊各十三間,為六曹所在,其排列左文右武,東列吏、戶、禮三房,西列兵、刑、工三房,兵、刑、工三房後為吏舍[1]。堂前有東西息民亭和戒石碑亭,戒石碑上原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後改為禁革火耗等項[18]。東西耳房原為儲藏藉冊的架閣庫,後與儀門外的慶積庫調換功能,改為儲藏錢帛,與六曹相對,東儲吏、戶、禮各項所需,西儲兵、刑、工各項所需[19]。
知府廨位於堂後,由宅門、宅前堂和宅後堂等組成,前後堂面闊均為三間,左右耳房各一間,左右廂房各三間,均為硬山頂,同知、通判、經歷各署布局大致與知府廨類似,其後為宋代紫翠樓、黃山堂和清心閣故址,明弘治十六年(1503)知府何歆欲恢復舊跡,因地勢有限,只建清心閣三間,啟窗四面,其上可北望黃山,閣前鑿池一方,可使天光雲影與黃山相映耀[1]。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