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精神虐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精神虐待、情緒虐待、心理虐待或情緒暴力等,是指一種非肢體暴力[1],藉心理操縱控制行為,對受害者造成心理上顯著的不適,且經常意在對受害者施加支配,以期受害者配合滿足其需求。[2][3][4] 它會導致受害者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焦慮症等身心狀況。[5] 它因沒有顯而易見的直接痕跡,而難以被察覺。[6] 受害者多會迴避社交,且經常經過許久才意識到自己曾受害,使得受害情況難以界定。[7] 它被廣泛的認定為一種虐待。[5]
它經常以破壞受害者自尊[1]、引起受害者恐懼等形式進行。它主要對在人際關係中感到脆弱或無力的個人產生影響;受害者常感自尊或自我價值低落、恐懼和孤立等,施虐者常會策略性操縱環境和人際關係等以維持控制。[4] 霸凌、虐待兒童等及權力不對等的人際互動關係與情境與此密切相關。[5]
它可能出現動態變化的週期性模式,包括緊張情緒累積、暴力出現和短暫的緩和期間,使受害者難以做出離開關係的決定。[4]
長期受害可能導致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憂鬱和焦慮。有效的應對和預防策略,包括尋求在有關領域受過專業培訓且累積足夠相關事件處理經驗之人士(如專精於有關領域的心理學專家)的意見與協助,同時接受來自社群的幫助與支持。[4]
Remove ads
流行性
對兒童的精神虐待是指父母或照顧者對兒童的敵意、冷漠、拒絕或貶低,損害兒童的自尊、成就感、歸屬感、發展和幸福感。精神虐待有多種形式,如斥責、恐嚇、孤立、利用、忽視、拒絕提供醫療等。[8]
精神虐待的父母或照顧者通常有自己不幸的童年經歷,但很少願意談及。他們對兒童的依戀行為感到不適和焦慮,因此採取了消極的照顧方式,如不回應、不關心、不讚揚、不安慰、不保護、不尊重兒童的需求和情感。他們也傾向於與外界隔絕,避免與專業人員合作,甚至威脅或恐嚇他們。[8]
精神虐待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兒童可能會感到恐懼、不快樂、焦慮、抑鬱、孤獨、自卑、憤怒、反社會、富有攻擊性等。他們也可能出現生長遲緩、免疫力低下、學習困難、人際關係障礙等問題。精神虐待還可能影響兒童的大腦發育,導致情緒調節和認知功能受損。[8]
受精神虐待的兒童為了適應和生存,會發展出一些防禦和適應的策略,如避免和抑制依戀行為和負面情緒,以減少被拒絕和傷害的風險;或者表現出順從或自立的行為,以試圖滿足父母或照顧者的期望;或者在壓力下爆發出憤怒和暴力,以釋放內在的緊張和不滿。這些策略雖然有助於兒童在短期內保護自己,但也會妨礙他們與他人建立親密和信任的關係。[8]
冷暴力
通過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及漠不關心,使期待關心的人精神或心理上受傷害,被稱為冷暴力。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