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忠字舞

中國舞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忠字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用於廣場(大場地)或遊行的隊列行進間的歌頌毛澤東的集體舞蹈,以《大海航行靠舵手》《敬愛的毛主席》《北京的金山上》《滿懷豪情迎九大》《長江滾滾向東方》和語錄歌等歌曲為伴唱伴奏。流行於文革高潮期,時間在1966年至1968年間;中共九大以後漸趨衰微。其功能、形式特徵與「毛主席語錄操」相似[1]

歷史背景與政治功能

忠字舞是當年主要活動的一種,是文革時期「毛澤東崇拜」的組成部分。[2][3]「1968年各地「三忠於」活動(忠於毛主席、忠於毛澤東思想、忠於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形成高潮,廣泛開展唱樣板戲,跳忠字舞和『早請示、晚匯報』」。[2][4]

表演忠字舞時,參與者通常手持《毛主席語錄》(「紅寶書」)或紅綢巾作為道具。其舞蹈動作通常較為統一和集體化。關於其動作特點,有評論描述其包含簡練、整齊劃一的姿態;部分評論則認為其表現形式有時顯得較為模式化或帶有一定的機械感。

忠字舞的學習門檻較低,無需專業的舞蹈基礎,易於掌握和普及,因此參與者通常包括不同年齡和性別的民眾。但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被劃為「牛鬼蛇神」和「黑五類」等所謂「階級敵人」的人員則被禁止參與此類活動。

規模與影響

在遊行活動中,忠字舞的表演方陣規模往往較大,參與人數從數百人到數千人不等,有時甚至更多,隊伍綿延較長。參與者伴隨著歌曲和口號,邊行進邊舞蹈,此類活動有時能持續數小時。其場面規模和群眾參與度在特定歷史時期表現突出。無論是在「早請示、晚匯報」等日常政治儀式中,還是在各類慶祝性遊行集會上,忠字舞都是常見的表演項目。

作為文化大革命時期一種廣為人知的社會文化現象,忠字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氛圍和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