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恥感文化
文化类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
在中國春秋時期,儒家所提倡的思想中對於「羞恥心」對社會的重要性有所提及,像是: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白話譯:孔子說:「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榮。」[1]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盡心上(七)》 白話譯:孟子說:「羞恥心對於人太重要了!那些玩弄機心,以取巧變詐的巧妙方法來欺人害人的人,羞恥心在他是用不上的。不以修養不如他人為可恥,還有什麼能夠比得上他人呢?」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白話譯: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若能將無恥視為最可恥的事,那麼就能遠離恥辱。」 |
同樣在春秋時期,法家也同樣對於恥有相關論述,像是:
Remove ads
日本
江戶時代,武士山本常朝口述著成《葉隱聞書》,詳細記載武士與平民、朝廷之間的應對態度,當中足見羞恥心、義理對於當時環境的構成與規範。
新渡戶稻造在其著作《武士道》談到日本武士的羞恥心如何影響自己的行為,進而在環境中達到潛移默化的功能。
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潘乃德所著的《菊花與劍》對於日本文化有相關內容分析與論述,並且指出日本社會大抵是由羞恥心所推動。羞恥心的概念可見於其社會中的武士道精神以及義理的概念。[4][5][6][7]
其他文化
基督教文化
一些社會在基督教化後仍然保留著恥感文化,如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12]、墨西哥[13]、安達魯西亞[14]及一些地中海地區[15][16]。
另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