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愛國婦人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愛國婦人會
Remove ads

愛國婦人會是由奧村五百子日語奥村五百子於1901年在日本東京創立的婦人團體,主要工作有達成軍事輔助事業和分擔生活輔助、慰問軍眷或遺族、籌備軍事後援與救濟救護的資金[1]。其成員多為日本皇族華族等上流階層的女性,主要是從事社會事業,後來隨著戰爭爆發改擔負後方婦人奉公的任務[1]

快速預覽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Thumb
愛國婦人會通常會員章
愛國婦人會特別會員章
Thumb
表面
Thumb
背面

沿革

愛國婦人會的創立者是九州佐賀縣人奧村五百子,1900年八國聯軍時,她在中國華北見到日軍傷兵的慘況,並在返回日本後得知陣亡日軍將士家屬缺乏照顧,遂積極籌組婦人團體義務支援照顧工作[2]。1901年該會成立時,請到皇族閑院宮親王夫人擔任總裁,後來由日本社會支持得以迅速增加支會,而臺灣方面則到1904年2月與6月在臺中、臺南、臺北設立支部,後來在1905年7月17日在臺北成立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1933年升格為臺灣本部)[2]

愛國婦人會不管在日本還是臺灣,成員均由上流社會階層人士之夫人組成,主要工作有照顧日本徵戰受傷軍人、遺族,以及募款充實軍需。戰爭告一段落後,愛國婦人會亦從事社會工作,如與日本赤十字社合辦巡迴診療等[2]。而該會的經費來源除了創會當時日本天皇日本皇后等人捐款,還有一般入會費、經營事業收入與各界捐款[2]。在1937年時,愛國婦人會的總會員數已達311萬多人,除了日本內地,在樺太南洋群島朝鮮、臺灣、滿州國亦有設置地方的愛國婦人會組織。

1941年6月10日,日本內閣決議將愛國婦人會、大日本連合婦人會日語大日本連合婦人会、大日本國防婦人會等三個組織統一。此三組織於是在1942年2月被合併為「大日本婦人會」。然而,隨著大政翼贊會在1945年6月13日解散,大日本婦人會亦解散,改編入「國民義勇隊女子隊」,此組織在戰後解散。

Remove ads

徽章與感謝狀

Thumb
愛國婦人會壹等有功附加章
Thumb
愛國婦人會參等有功章

對於捐款達到一定金額者以及有功的幹部,愛國婦人會會依其規則頒予徽章或感謝狀,最初有功徽章由該會總裁親自頒授,較為偏遠的地方才由地方支部長代為頒授[2]

愛國婦人會的勳章最初分為一等七寶製有功章、二等七寶紅星金色有功章、三等七寶紅星銀色有功章三種,1907年於〈有功章謝狀贈與規則〉中增列特別徽章,1917年再增列附加章、特別勳章,1931年再次修正規則且沿用至該會解散[2]。1931年時該會有功章分為最高特別有功章(原特別徽章)與一等至三等有功章四種,而一等到三等的有功章各增有附加章一項[2]。七種有功章和附加章的條件如下[2]

更多資訊 勳章, 條件 ...

另外,該會有兩種感謝狀,一種是發給捐款七圓以上者,另外一種是七圓以下者[2]

Remove ads

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

Thumb
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前發送軍人慰問袋之景象(本部位於台北市表町一丁目)

歷史

愛國婦人會於1904年2月成立愛國婦人會台中、台南支部;1904年6月成立台北支部。1905年7月,三支部合併為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會址在台北,由後藤新平之妻後藤和子擔任支部長,並在當時19個地方廳設置幹事部[3],而此時台灣支部的會員僅限日本女性,從事軍事援護以及婦女社會教化工作,例如獎勵放足與進行女子教育[4]。於1908年10月,月刊《臺灣愛國婦人》創刊發行。1913年6月,位於臺北市表町一丁目的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事務所落成,並設有養蠶室、幼稚園和女子職業學校。1924年1月,成立財團法人愛國婦人事業後援會。1927年7月,開始舉辦全島幼稚園保母講習會;同年10月,修築台南市五妃廟。1930年4月,發行《臺灣愛國婦人新報》,同時亦開始巡迴診療。1932年5月,開設「乳兒健康相談所」。自1935年,與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合作從事巡迴診療。1933年6月,升格為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3]。1942年,改為大日本婦人會臺灣支部[4]

二戰後,原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改為婦聯會臺北分會附設復興幼稚園(私立復興實驗高中前身)[5],而各地的原愛國婦人會館則移交予中華民國紅十字會[6]

Remove ads

臺灣本部事務所

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事務所於1912年8月興建於文武町六丁目的高等法院現址,並兼作養蠶室使用。在養蠶事業廢止後,改由女子職業學校使用。由於後來高等法院的興建計畫,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事務所於是在表町一丁目興建新事務所,而部分建築則是從原址移築而來,整體工程於1931年1月落成,幼稚園及女子職業學校亦遷入[3]

各州廳支部

愛國婦人會的各地方支部除了支援臺灣本部的事業外,還負責當地婦人會館的建設、神社廟宇之維護及修建、設立特殊紀念建築物、診療所、托兒所、幼稚園等設施[3]。在1937年七七事變後,更積極從事軍事後援、出征軍人家庭、遺族家庭之扶助及慰問等服務,以及募款、募集千人針日語千人針、慰問品、慰問袋等活動[7]

更多資訊 支部, 分會數 ...
Remove ads

附屬事業

愛國高等技藝女學校

愛國婦人會於1915年即在台北開辦女子教育機構,並逐漸改制為「私立愛國高等技藝高等女學校」,其位於臺北市樺山町,然而此校在1938年因戰事而廢校[3]。部分校舍至今仍留存,在戰後由糧食局使用,並於2016年被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臺北幼稚園

愛國婦人會經營的台北幼稚園可追溯至1912年由牧師河合龜輔借用成淵學校設立的私立台北幼稚園,於1912年11月交由大谷虞經營。隨著入園人數增加造成空間漸不敷使用,在1916年12月通過了園舍新建計畫,由官民捐款了6,370圓,然而捐款尚未達標,加上後來的物價飛漲,於是借用總督府海軍幕僚舊廳舍之一部分作為幼稚園,在應急修繕後於將幼稚園於1919年6月遷至此處。之後卻因經費困難及經營者佐田文世於1926年3月去世,接手的井村冬子於是與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交涉並將幼稚園讓渡之,而愛國婦人會於1926年9月正式接手台北幼稚園。1927年1月,幼稚園借用後方與總督府舊廳舍相鄰的空地,新建一棟保育室[8]。1931年,幼稚園遷入表町一丁目[3]

更多資訊 年份, 內地人 ...

二戰後,台北幼稚園由陳儀之妻古月芳接收,改名為「復興幼稚園」。婦聯會於1949年成立後,改為「婦聯會台北分會附設復興幼稚園」,並在1959年遷至私立復興高中現址,成為其前身[5]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