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戴德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戴德森
Remove ads

戴德森(英語:Marcy Leroy Ditmanson,1919年3月4日—2000年6月27日),美國外科醫生,創立嘉義基督教醫院,第六屆醫療奉獻獎得主。

快速預覽 戴德森 Marcy Leroy Ditmanson, 性別 ...

生平

早年生活

戴德森雙親是在中國宣教三十五年之久的美國信義會海外宣教師[1]。高中時,戴德森回美國念奧格斯堡學院[2]歷史系[1],1940年畢業後回中國[1]

抗戰期間,戴德森因外僑身份淪為日軍戰俘,在北平被軟禁[1]。1941年,被囚禁於山東濰縣樂道院時,與澳洲宣教師的女兒司榮寶(Joyce Stranks)相戀[3]。戰後,他取得燕京大學史學碩士學位[4]。他在中國北方參與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救濟時,目睹難民慘狀,決定日後行醫[1][4]。1948年他被中國共產黨軟禁一個月後獲釋[4],同年與司榮寶在澳洲結婚[5],共生五男一女[4],同年回美攻讀明尼蘇達大學醫學系[1]

創立嘉基

1957年,戴德森完成外科住院醫師訓練後,於花蓮門諾會基督教醫院任外科醫師一年[1]。這段期間,他騎著摩托車單獨完成環島醫療現況調查,發現雲嘉南地區亟需醫療協助[6]。1958年8月,他開始利用嘉義自宅為當地居民診治,一個週末下來,便看盡嘉義地區兩百多名痲瘋病患[4]。嘉義基督教醫院員工王嘉南,回憶1959年戴德森的診所人滿為患,見戴醫生用生疏簡單的台語詢問病情,常忙得忘了進食[7]

1950年代,臺灣山地交通困難,戴德森每月搭五個多小時的阿里山林業鐵路奮起湖車站,再走路四、五小時去阿里山各原住民部落問診[7]八七水災時,他每週往返於新港埤仔頭、東石栗仔崙、北港等地義診[1]

戴德森以海外募款費用購得嘉義市忠孝路土地[4],1962年正式創建嘉義基督教醫院[1][5][8]。他雖是創院院長,但幾乎未支領醫院薪水,逢窮人無錢就醫,就把自己僅有的教會薪水捐出救助[4]。戴德森照料過小兒麻痺症張惠明,妻子還會與傳教士去張惠明家中教導[9]。 與戴德森共事廿餘年的嘉基前副院長林明和回憶,遇到需緊急手術但缺血的病患,戴德森就先抽自己的血,稍事休息後,立即再進手術房施行手術[4]。早年一起和戴德森進出開刀房的護士汪朝麗表示,戴醫師醫術精湛,但每次開刀定會禱告,說他的手是上帝借給他開刀的,後來嘉基醫師都會開刀前祈禱[7]。一名嘉基員工描述,有一次耶誕時節,他們正在慶祝,但一名病患恰巧去世,車夫不願搭戴死者及其家屬,戴德森就自己開車親自送死者與家屬回家[4]

返美進修

1968年,戴德森為治療臺灣日益增多的小兒麻痺症、脊椎側彎病人,先返美專研骨科四年,再至當初小兒麻痺更猖獗的孟加拉行醫兩年[4]。1974年10月,他返臺投入殘障病人治療服務,此後每週三天在嘉基開刀看診,另外三天到屏東基督教醫院主持骨科[1]

退休時光

1981年,戴德森退休回到美國定居[1][10]。醫院董事看到戴德森夫妻兩袖清風,就給其新台幣一百萬元養老[4]。但戴德森因目睹兩位老員工癌症末期在加護病房度餘生,把此錢捐出成立戴德森基金,培育安寧療護專業醫療團隊[8]

1993年12月,戴德森紀念大樓落成,戴德森夫婦均返臺灣剪綵[1]。1996年,衛生署長張博雅頒第六屆醫療奉獻獎給戴德森時,她說任嘉義市長時,頒發的第一張榮譽市民證,就是頒給戴德森[11]。1997年4月3日,嘉基成立三十五周年日,戴德森與其妻子及家族二十餘人回臺灣,主持嘉基院史館落成、及戴德森揭幕銅像典禮[10]

戴德森五名兒子均為明尼蘇達州公立醫院醫師,一女為美國哈佛大學文學博士[4]。戴德森晚年時定居於亞利桑那州皮馬縣綠谷,因罹患老人癡呆及帕金森氏症,喪失記憶[12]。2000年6月27日凌晨2時,於自宅病逝[6]。妻子司榮寶則2018年12月28日於亞歷桑那州過世[3]

Remove ads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