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打狗外國墓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打狗外國墓園(英語:The Takow Foreign Cemetery),或稱打狗洋人墓園,位於高雄市鼓山區登山街60巷,安葬清末打狗港開港以來在當地逝世的外國人士。

歷史
1864年時,第一位駐台英國領事郇和永久租借位於哨船頭,打狗潟湖北岸「打水灣」(Freshwater Creek)邊的這塊土地,希望在此建造打狗英國領事館[1]。然而1867年6月,英國駐北京公使阿禮國爵士來此視察,認為這塊土地不適合建造領事館,比較適合做為墓園。阿禮國乃授權代理領事賈祿(Charles Carroll)將這塊地送給當地外國人社群設立墓園,條件為外國人社群需自費興建一座小型追思禮拜堂。1870年11月,代理領事有雅芝(Arthur Roch Hewlett)成立委員會,募得資金在土地上建造一個有圍牆的墓地。1871年5月3日,有雅芝批准建造外國墓園[2]。
1925年12月4日,日治時期,英國政府出售在南台灣的所有財產,打狗外國墓園是唯一例外,日本政府並修築墓園前道路,將墓園維護得相當完善[2]。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打狗外國墓園並未向中華民國政府登記,被台灣省政府視為無人認領之土地而於1950年取得。1967年省政府批准土地地目由「墓地」變更為「建地」,土地被分作小塊建地出售 ,墳墓被清理以建造民宅[2] ,如今僅存三座可見的墓碑,夾雜在民宅之間,居民與墳墓之間相安無事[3]。
Remove ads
空間設施

打狗外國墓園的永久租約雖登記在英國政府名下,但墓園完成後開放給任何外國人使用,不分種族信仰[2]。
1884年英國領事霍必瀾(Pelham Laird Warren)的夫人霍瑪莉(Mary Donnithorne Warren)病逝,家屬將其葬在外國墓園的第二層左區,並立有墓碑,時至今日,墓碑已毀損,僅殘存著墓碑基座。
另外,霍瑪莉病逝後,當時的外國人社群籌集資金,於墓園內第一層墓園入口右側,建立追思禮拜堂,以紀念領事夫人,並回應英國政府捐贈墓地的條件。禮拜堂於1886年1月14日完工,由木材與磚塊建造,內部有紀念領事夫人的朱紅色花崗岩紀念碑。1910年時禮拜堂已破舊不堪,霍必瀾乃要求當局拆除禮拜堂,並新建一座聖祠,花崗岩紀念碑仍安置於聖祠內。
花崗岩紀念碑曾遭遇偷竊事件。據1958年7月31日台灣中央日報報導,標題為:『多年前英人墓碑,小偷竊取變贓物,高地院正設法發還。』,事實上,遭竊石碑,並非墓碑,而是花崗岩紀念碑。
後來,聖祠約於1967年地目變更後,遭拆毀[2]
Remove ads
埋葬者名單墓園


自1871年墓園興建,至1896年最後一次葬禮為止,墓園內共有1座聖祠,38座墓碑,本表列出部份埋葬者之名單,引用自1925年時一位青柳先生(Mr. Aoyai)所抄錄之碑文,並由龔李夢哲(David Charles Oakley)整理撰寫之名單[2][4]。
墓園分為三層,中央為通道,每層各有左右兩區。第一層,右區有1座霍瑪莉紀念聖祠及1座墓碑,左區有6座墓碑。第二層,左右兩區各有11座墓碑。第三層,右區有7座墓碑,左區有2座。合計此座墓園,共有1座聖祠,38座墓碑。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