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本頭公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头公巷map
Remove ads

本頭公巷打銅仔街馬來語Lebuh Armenian,英語:Armenian Street),是位於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的一條狹窄街道,屬於該市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區。近年來,該巷子憑藉其豐富的文化景觀和街頭藝術逐漸獲得了廣泛的關注。[1][2]

快速預覽 本地名稱, 維護者 ...

本頭公巷是世界上許多以亞美尼亞命名的地方之一英語List of places named after Armenia。最初,它是一個馬來人聚居區。隨後,亞美尼亞人華人的湧入幫助塑造了這條街道的多元文化特徵。值得注意的是,這裡也是孫中山庇能會議舉辦地。

Armenian Street」在中文名裡,按街道上下分為兩名、以大銃巷(馬來語Lebuh Cannon,命名與1867年檳城暴亂有關)為界。大統巷以東至緞羅申街(銀行街)一段是本頭公巷,以座落有百年歷史的建德堂大伯公廟(本頭公即大伯公)而得名;大統巷以西至打石街路段,稱為打銅仔街,因當年很多馬來銅匠(打銅仔)在那邊作業。

Remove ads

歷史

最初,本頭公巷被稱作「巫來由巷」(馬來語Lorong Melayu),因為這裡曾是馬來人的聚居地。馬來文化的影響至今仍可見。特別是在本頭公巷最西端的路段,而檳城伊斯蘭博物館馬來語Muzium Islam, Pulau Pinang就坐落於此。

1808年,由於亞美尼亞商人大量湧入這條街,這條街改名為「Lebuh Armenian」。1822年,亞美尼亞人在喬治城內建立了聖格雷戈里教堂,而薩基斯兄弟則在19世紀80年代建立了東家酒店。然而,亞美尼亞人的存在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當教堂於1937年被拆除時,大多數亞美尼亞人已經離開當地。

19世紀中葉,華人逐漸占領了本頭公巷的大部分地區,並在道路附近建造了宗族住宅,例如龍山堂邱公司。與此同時,亞美尼亞街因華人黑社會活動而臭名昭著,以福建人為主的私會黨大伯公會(建德堂)沿路建立。因此,在1867年的檳城暴亂中,這裡發生了激烈的戰鬥。當時,英國當局在印度士兵的增援下,設置了路障,並使用武力平息了華人和馬來人秘密社團之間的地盤之爭。

1910年,孫中山在阿美尼亞街的一座聯排別墅內主持了檳城會議,並成功為反對清朝統治的中國革命活動,籌得了8000美元。這座聯排別墅後來被改建為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並成為中國電影《夜·明》的拍攝地之一。[3]

Remove ads

地標建築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