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托馬索·卡耶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托馬索·卡耶坦(英語:Thomas Cajetan),(1469年2月20日—1534年8月9日),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哲學家、神學家。[1]1508至1518年間擔任道明會總會長,並自1517年獲封樞機主教直至逝世。作為當時傑出的神學家,他如今最廣為人知的事跡是擔任教宗特使駐奧格斯堡期間,以天主教代表的身份反對馬丁·路德的教義及新教改革;此外,他也因對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撰寫詳盡注釋而聞名。[2]
-
Summula Caietani, 1530
-
Opuscula omnia, 1596
Remove ads
生平
卡耶坦出生於加埃塔(當時屬於那不勒斯王國),原名雅各布·維奧(Jacopo Vio)。成為修士後,他以托馬索為教名,而姓氏卡耶坦則源於他的出生地。十五歲時,他加入多明我會,致力於研究聖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思想,三十歲前便在帕多瓦獲得神學博士學位,隨後擔任形上學教授。[3]1494年在費拉拉與喬瓦尼·皮科·德拉·米蘭多拉的公開辯論,奠定了他在神學界的聲譽。
1507年,出任大檢察官。1508年,出任道明會的總會長。
1511年,一群紅衣主教在比薩召開秘密會議(1511-1512年),反對教宗儒略二世——因其當選後背棄了此前承諾遵守的選舉條款。卡耶坦通過一系列出版物對教廷表示強烈支持,這些著作遭索邦神學院譴責,並奉路易十二國王之命公開焚毀。在教宗儒略二世為對抗比薩會議而召開的第五次拉特朗會議(1512–1517年)上,卡耶坦發揮了主導作用。在會議第二次會議上,他發表了開幕演說,並成功推動通過一項法令,該法令承認教宗權威高於教會會議的權威。為捍衛其立場,卡耶坦撰寫了《論教皇與議會權威比較》。雅克·阿爾曼(Jacques Almain)對此著作出回應,卡耶坦遂以《辯護書》予以反駁。阿爾曼主張教廷治理模式須類同世俗政體,並應對統治者設限,卡耶坦對此論點始終未予接受。[4]
因堅定維護教宗特權,卡耶坦受封加埃塔主教,後於1517年獲教宗利奧十世擢升為樞機主教兼巴勒莫大主教。[3]
1517年,利奧十世為表彰其功績,特授其羅馬聖西斯托樞機司鐸銜。次年晉牧巴勒莫總教區。1519年,卡耶坦辭任巴勒莫牧職,繼續擔任加埃塔主教。
1518年,卡耶坦作為教宗特使出席奧格斯堡帝國議會,應薩克森選帝侯腓特烈三世要求,負責審查馬丁·路德的學說。據希希萊爾·貝洛克記載:「路德並未受到對手粗暴對待,粗暴言行反而來自他本人。但局勢發展對他不利——當被質詢是否否認大公會議權威時(這本是他對抗教廷的王牌),他竟予以否認,這使他顯得十分愚蠢。」[5]
1519年,卡耶坦參與了起草將路德驅逐出教會的絕罰詔書。[3]
卡耶坦證明了自己是一位能幹的外交家和行政官,因此被委派參與多項談判與事務。在1521至1522年的教宗選舉會議中,他與朱利奧·德·美第奇樞機(Cardinal Giulio de' Medici)合作,促成托爾托薩主教阿德里安·博伊恩斯當選為教宗哈德良六世。在教宗克勉七世統治期間,他仍保持著影響力。1527年,當波旁與弗倫茨貝格率軍攻占羅馬後,他曾短暫入獄,隨後隱退至教區數年,1530年重返羅馬後,他重新在克勉七世身邊掌握要職,並代表教宗起草了駁回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要求解除與阿拉貢的凱薩琳婚姻的請願書。克萊門特七世任命德維奧加入負責評估《紐倫堡休會決議》的樞機委員會。他反對多數派意見,主張對路德派作出若干讓步,尤其支持效仿希臘教會允許神職人員結婚,並依據巴塞爾會議決議推行兩體聖餐。[3]
卡耶坦於1534年8月9日在羅馬逝世。
Remove ads
參考
擴展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