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抗日:血戰上海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抗日:血戰上海灘》是由北京歡樂億派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一款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是該公司「抗日三部曲」的第一部(續作《血戰緬甸》於2003年3季度發售[1],計劃的第三部《血戰釣魚島》[2]最終沒有開發出版)。遊戲以1937年淞滬會戰為背景。講敘主角愛國豪客——華成龍隻身來到上海抗日殺敵,最終刺殺日本海軍大將長谷川清的故事。共16關。遊戲在當時的中國市場引起了轟動,獲得好評如潮。但隨之而來的盜版泛濫嚴重影響了開發者的收入,並直接影響到了後續的作品開發。[3]在2005年3月,日本要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期間,完美時空決定將遊戲的完整商業版免費向玩家開放下載。
Remove ads
遊戲系統
作為為數很少的中國自主開發的射擊遊戲,「血戰」的遊戲模式來源於日本SEGA90年代開發的一系列大型電玩光槍射擊遊戲,如《死亡鬼屋》,《VR特警》,《異形3》等,此類型遊戲被統稱為『軌道射擊』(Rail Shooter),特徵是玩家控制的角色不能自由移動,如同坐在過山車上一般,只能瞄準擊發(大型電玩使用光槍,而「血戰」使用滑鼠瞄準和裝彈,滑鼠操作亦不是原創,前述日本大型電玩遊戲均有移植到PC的版本,採用同樣操作方式,滑鼠左鍵擊發,右鍵裝彈)系統會在殺死螢幕中所有敵對角色後按照既定劇本自動移動到新的場景,以推進劇情,並對抗新一輪敵軍,在遊戲進行到一定階段則必須消滅戰鬥力較強的敵方頭目(俗稱『打關底』,『打BOSS』等) - 頭目具有高的生命值,固定而強力的攻擊方式,且主角必須按特定方法攻擊其特定弱點才能將其消滅。相對於當下流行的,主角可自主移動占位並改變視點的現代FPS遊戲(一般認為以1998年的《三角洲部隊》/《戰慄時空》為開端,以《榮譽勳章》,《決勝時刻》為代表),軌道射擊可認為是較落後的遊戲機制。
在武器上,主角出場只帶有一把毛瑟C96『駁殼槍』,彈夾裝彈10發,擁有無限發子彈。被殺的敵人可能隨機掉落威力更強大的特殊武器,如毛瑟步槍(威力大,裝彈少,射速慢)、手榴彈(面積殺傷)、湯普森衝鋒鎗(威力等同手槍,裝彈多,射速快,彈藥消耗大)、捷克ZB-26式輕機槍(威力大射速快,彈藥稀少)、巴祖卡火箭筒(特殊用途,用於消滅緩慢強敵和裝甲車輛)以及馬克沁二四式重機槍(在劇情固定位置出現,不能攜帶,威力大且彈藥無限),獲取的方法則是用槍射擊懸浮的武器標誌,用鍵盤數字鍵可隨時切換武器。特殊武器的彈藥亦靠同樣方式取得。這一點,也同上述的日本大型電玩光槍遊戲是一樣的。
遊戲的敵人有普通日本士兵,還有特殊兵種日本浪人、忍者、軍曹、機槍兵、自殺式襲擊者、裝甲車等,和科幻的,類似於殭屍的「生化兵」。遊戲有簡單的傷害判定系統,射中頭部(或同等要害)對於一般的敵人可一槍斃命,而射擊身體其他部位,可能需要數發子彈才能將敵人消滅。特殊兵種的攻擊力和生命力都較一般敵兵為高。
遊戲用字幕顯示角色台詞,用語很多充滿現代「無厘頭」風格。這類科幻,流行和搞笑元素與歷史題材的雜糅,靈感應該是來源於《重返德軍總部》。
Remove ads
遊戲關卡
遊戲一共有四大關,每個大關下面又分別有四個小關。
花絮
遊戲的劇情完全是虛構的,而最終頭目則指名道姓的使用了真實歷史人物長谷川清大將之名。長谷川清歷史上曾任日本第三艦隊司令長官和台灣總督,但沒有直接參加淞滬會戰,也沒有如遊戲中被中國人所刺殺,而是在戰後對日本高層審判中獲釋放,並一直活到戰後的1970年。
作為遊戲的反派,日本方面的部隊編制和武裝也並不完全以1937年史實為基礎。比如「浪人」、「忍者」都是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以前的職業,1937年現代化的日軍編制中更無此類兵種(儘管理論上可以作為僱傭兵出現)。遊戲中的「生化兵」(類似於「生化人」)不僅在二戰期間不存在,即便在今天,也只存在於科幻作品中。
影響
該遊戲在中國大陸玩家中的知名度和普及率極高,以至於此遊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了網吧的電腦必裝專案。此外,其主題『抗日』政治正確且迎合中國人的主流心理。2005年完美時空結合反對日本要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行動,宣布該遊戲免費下載之後,這一點更為明顯。[2]
從技術角度而言,其圖像和技術水準未達到部分玩家的預期,因而在這些群體中獲得了一定差評。儘管在2005年完美時空宣布該遊戲免費後,評論者開始忽略遊戲的各種技術劣勢。
遊戲中部分情節(如洗澡的日軍可拋擲毛巾殺傷玩家的情節)被認為不符合現實。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