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折衷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折衷主義(英語:eclecticism)是指在途徑或操作運用上,以不同的理論、方法、風格,揀選其中最佳要素,應用在新的創作中。在藝術或建築批評的特定脈絡場合,意指挪借多種視覺資源來創作新作品。[1]
![]() |

折衷主義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即混合從以前的歷史風格的元素,企圖從過去的歷史傳統中導引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形式,使建築樣式的概念更加脫離建築本體而產生了多樣的發展[2]。折衷主義建築出現於19世紀後期,建築師尋求一種風格,使其能夠保留以前的歷史傳統,但創造出看不見的設計。 將過去存在的建築樣式進行混合和組合,從而實現了更具表現力的自由,並提供了無窮的靈感來源。所謂的復興式建築旨在精心模仿過去的風格,而折衷主義則有所不同,因為他的主要驅動力是創造力而非懷舊感[3]。
印度-撒拉遜式建築
總統府 (1919)、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1930)、臺北郵局(1930)、臺北公會堂(1936)、嘉義車站(1933)、臺南車站(1936)、舊臺北車站(1941)
哈瓦那中央車站(1912)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鏈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