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披耶瑪諾巴功·尼蒂他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披耶玛诺巴功·尼蒂他达
Remove ads

披耶瑪諾巴功·尼蒂他達泰語พระยามโนปกรณ์นิติธาดาRTGS:Phraya Manopakon Nitithada;1884年7月15日—1948年10月1日),原名空·符達信泰語ก้อน หุตะสิงห์RTGS:Kon Hutasing),泰國君主立憲後首任總理,當他在1932年發動軍事政變奪權後,被保皇派人民黨人選為內閣總理。1933年,瑪奴巴功由於與人民黨成員之間發生衝突而被政變驅逐,開啟泰國多年的政變模式。

快速預覽 披耶瑪諾巴功·尼蒂他達 พระยามโนปกรณ์นิติธาดา, 君主 ...
Remove ads

生平

空·符達信1884年7月15日出生在曼谷,父親是華姓華人(Huad),母親是嬌·符達信(泰語นายฮวด กับนางแก้ว หุตะสิงห์RTGS:Naihuat Kapnangkaeo Hutasing),兩人都是華裔[1]。他的小學教育在曼谷玫瑰園中學(Suankularb Wittayalai School)就讀,在泰國聖母升天學院(Assumption College)和司法部法學院學習法律,然後留學英國倫敦中殿律師學院(英國倫敦四法學會之一)。完成教育後,他開始在司法部工作,並逐漸爬上傳統貴族階級,最終被授予披耶(Phraya)頭銜和賜封的名譽名字瑪諾巴功·尼蒂他達。1918年,他獲得了拉瑪六世的樞密院席位。

1932年革命之後,拉瑪七世國王在1932年6月27日被迫簽署了臨時憲法,瑪奴巴功被選為過渡時期的內閣總理。他作為保皇派,對人民黨的立憲派進行打擊,他下令禁止政府官員參加者人民黨組織,凡已參軍者須退出。他稱比里·帕儂榮制定的統制經濟計劃是「共產黨人的計劃」,1933年4月2日人民黨被解散,比里·帕儂榮流亡法國,保皇派取得復辟勝利。

1933年6月20日,以披耶帕鳳上校為首的少壯派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了瑪奴巴功政府,瑪奴巴功坐火車流亡到英屬馬來亞檳城,在那裡渡過餘生。

Remove ads

參考

參考書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